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上 >>课文练习 >>
《致云雀》课堂练习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09-03


课堂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__________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__________。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书展期间发布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数据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       )。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经典往往读得__________。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__________,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浩如烟海诠释支离破碎标本

B.汗牛充栋诠释分崩离析标本

C.浩如烟海解释支离破碎范本

D.汗牛充栋解释分崩离析范本

【答案】A

【解析】第一空处,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此处的语境为形容古今中外的书籍多,所以应该用成语“浩如烟海”。

第二空处,诠释:指说明,解释;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也可理解为:对某事的讲解、证明。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此处的语境为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视角的理解,此处应该用“诠释”比较合适。

第三空处,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支离,零散,残缺。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此处的语境为人们对于阅读经典采取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所以经典往往读得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支离破碎”。

第四空处,标本:枝节和根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医学上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范本:典范的样本(多指书画)。此处的语境是指经典不是像那些经过加工整理,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一样,它是有着强大活力的,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标本”。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而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有三至四成

B.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尚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

C.竟然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不足三成学生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

D.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至四成,况且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也不足三成

【答案】B

【解析】根据前文“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的理解,接下来要补充的句子应该为大学生读了什么内容的书,先介绍读了什么方面的书,再说不读什么方面的书,据此可排除选项CD,然后再看A选项,句子“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可以理解为,以前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成,现在没有三成了,强调学生的减少,而此处的语境是强调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人数少,并没有减少的意思,所以应该用“尚不足”三成表示更符合题意,据此排除选项A。故选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

B.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进取的力量或者心灵上的抚慰。

C.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

D.不仅人们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答案】A

【解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更是一种精神”错误,跟前面的主语“人们”搭配不当,句子主干为“人们是一种精神”,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人们获得一种精神”,跟前一句“人们获取知识”句式一样。第二处是:“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错误,语序不当,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先说“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再说“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

A项,正确。B项,语序不当,“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错误,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先说“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再说“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C项,“更是一种精神”错误,跟前面的主语“人们”搭配不当,句子主干为“人们是一种精神”,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人们获得一种精神”,跟前一句“人们获取知识”句式一样。D项,语序不当,“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错误,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先说“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再说“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关联词语“不仅”的位置不当,两句的主语都是“人们”,所以应该把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人们”后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B.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C.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D.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答案】D

【解析】D项,虽然有“像”字,但该句并不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雪莱诗选》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 王教授是研究雪莱作品的行家,他对雪莱《致云雀》的鉴赏非常有见的,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C. 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们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兴,她说:“谢谢叔叔阿姨,礼物我笑纳了。”

D. 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

【答案】D

【解析】A项,“奉还”是归还对方的物品,是敬辞,不合语境。B项,“抛砖引玉”运用不得体,“抛砖引玉”是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C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
(二)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1)下列对这两章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节选的这两章诗围绕“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这一表达中心组织材料。

B.大堰河之所以深爱着她的乳儿,是因为想让乳儿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C.大堰河把乳儿画的关云长像贴在灶边的墙上,表现了对乳儿的宠爱之情。

D.“乳儿不在她的旁侧”重复出现,突出了诗人未给大堰河送终的歉疚之情。

【答案】B 

【解析】B项,原因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揭示出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的根本原因。

(2)诗中说“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如果大堰河的梦能够做醒,那么,将是怎样的一个梦?请联系作品,展开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在乳儿的婚礼上,大堰河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吃着乳儿的婚酒,乳儿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解析】答题时,注意抓住“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中的“梦”是什么,前文“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一句对于回答本题有着一定的提示作用。仔细阅读前一节,可知大堰河不能对人说的“梦”就是吃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让“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一声“婆婆”。根据大堰河的这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果大堰河的梦能够做醒,那么,将是怎样的一个梦。

2.阅读《雨巷》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1)下列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形象。“丁香结”象征着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的手法,其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答案】C

【解析】C项“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2)《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全诗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氛围?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全诗创造了低沉而优美的艺术氛围。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

【解析】本诗的意象是优美的,而带有愁怨的;流露的感情又是低沉彷徨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雪莱《致云雀》音频朗读
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过关测试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练习
《致云雀》ppt课件(14页)
《致云雀》pptx课件(39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ppt课件
《致云雀》学案2
《致云雀》教案3
《致云雀》ppt课件(15页)
《致云雀》同步练习
雪莱《致云雀》赏析
《致云雀》知识点
《致云雀》ppt课件2
《致云雀》教学设计2
《致云雀》导学案
《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教案1
《致云雀》教案1
华兹华斯《致云雀》课文原文阅读
雪莱《致云雀》原文及译文
雪莱《致云雀》原文阅读
《致云雀》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