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论教养》教案4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9-07-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 味导入

同学们,一张 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 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 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蒂(dì) 孜(z) 汲(jí) 渊(yun) 恒(héng) 榨(zhà)  锲(qiè)

(2)重点词语

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深层领悟

1.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 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 明这一道 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 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 的研究结论。

【结束语】

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板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8226;费8226;因格

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 素,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层层深入 






反思:

  教学反思(论教养)

今天,《论教养》这篇议论文。 在授课中, 他本着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 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觉得在以下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 果,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实际中借鉴: 一、注重了基础知识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 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以致用。有的同学能够恰当运用全部词语连词成 话。我的适时表扬更使他们找到了写作的自信和乐趣。 二、抓住了教学重点进行引导,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 在读,真正在品,使这篇本来枯燥抽象的议论文学起来不再乏味,而 是充满了情趣。在兴趣中,同学们自自然然的读懂了课文,也明白了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要靠事实说话的道理,并且争先恐后的讲述事例 来证明文中的观点。 他们悟出了议论文的三部分: 引论、 本论、 结论。 尤其可喜的是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同学们意识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包括自己。只要经常保持好奇心,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持之 以恒的坚持下去进行研究,自己也会有新发明、新创造出现,成为一 个有创造力的人。较好的凸显了三维目标。 三、较巧妙的突破了难点。我的课程导入使学生直接进入了本 文的论题: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同学们 深入文本,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自己所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问 题,也弄清了作者的观点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而不是“事物 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不过是作者的 一个引子。 四、有效地实施了阅读与写作的链接。课堂的引导和学习,使 学生领悟了如何写简单的议论文,也懂得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意 识到议论文要靠事实说话,要以理服人。于是水到渠成的布置了紧 扣本课主旨写作议论文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课。 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循序 渐进的问题, 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绝非一日之功,九年级又面临升学压力, 课程紧、任务重,为此,特提出此教案与大家讨论交流,从而弄清九 年级的语文课究竟如何上才能更务实更高效。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利哈乔夫《论教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
《论教养》教学设计7
《论教养》读后感
《论教养》第二课时教案
《论教养》思维导图(5张)
《论教养》同步练习2
《论教养》教案5
《论教养》课前预习及知识点
《论教养》必记词语及解释
《论教养》表格式导学案2
《论教养》知识点归纳
《论教养》pptx课件(37页)
《论教养》pptx课件(30页)
《论教养》pptx课件(20页)
《论教养》作业练习
《论教养》音频朗读
《论教养》教学反思
《论教养》教案3
《论教养》ppt课件(15页)
《论教养》ppt课件(26页)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教养》同步练习
《论教养》练习ppt课件
《论教养》练习题
《论教养》导学案
《论教养》pptx课件(19页)
《论教养》教学设计2
《论教养》ppt课件(24页)2
《论教养》ppt课件(24页)
《论教养》课文原文阅读
《论教养》教案1
《论教养》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