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第二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部分(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ǔ) 棨戟(qǐ)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ēn)
B.鲲鹏(kūn) 夭阏(yān) 蓬蒿(hāo) 学鸠(jiū)
C.泠(líng)然 沮(jǔ)丧 狙(jū)击 蓬蒿(hāo)
D.猥(wē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气息奄奄(ān) 日薄(bó)西山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鲲鹏展翅 莽莽沧沧 食不果腹 晦朔
B.乘奔驭风 不翼而飞 胶柱鼓瑟 遨翔
C.饮鸩止渴 鸠占雀巢 载舟覆舟 芥蒂
D.逍遥自在 颓废沮丧 荣辱毁誉 匹敌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此小大之辩也 B旬有五日而后反
C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D愿陛下矜悯愚诚
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水击三千里 D包举宇内,席卷天下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野马者,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蟪蛄不知春秋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6.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臣以奉养无主
C以五百岁为春 不足为外人道也
D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皆出于此乎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奚以知其然也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二、情景默写(8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诗通过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雨之大和雨之疾。
2、屈原《离骚》中,“ , ”两句诗批判了那些把违背规矩、准则作为人生追求的人。
3、《庄子·逍遥游》中,斥鴳嘲笑鹏时,用“ , ”两句介绍了自己“腾跃而上”而“飞之至”的高度有限,只能在地面飞翔的情况。
4、《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三、古诗文阅读
(一)课内语段精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8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4)但以刘日薄西山
2.下列加点的词语均属于古代升降官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D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亲贤臣,远小人
D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二)高考题型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如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 除:授官
B.乃特署镛姓名 署:部署
C.俾俊秀入学宫 俾:让
D.一不厌其所欲 厌:满足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B.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C.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D.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3.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按照制度他不能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了韩镛的奏言。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韩镛任浙西廉访司佥事的官职时,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
D.韩镛在处理政事的空闲,经常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5分)
(2)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5分)
(三)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浪淘沙·九日①从吴见山②觅酒
吴文英③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④。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释】①九日:指重阳节九月九日;②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③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④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四、写作(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材料一 甘肃兰州南滨河路的西游记雕塑是兰州的一处文化景点。2016年2月14日,记者看到,南滨河路游客很多,其中很多人站在西游记雕塑前拍照留念,但一些游客觉得在雕塑前拍照不过瘾,索性爬上唐僧师徒的头顶,摆出各种姿势让亲友为其拍照。
材料二最近,北京怪石山景区的十余处景观石被喷上“陈志成2016.9.1”“沧海桑田掀巨变造就嶙峋乱石山”等字样,落款都是“陈志成”,日期均为2016年9月1日。网友还表示,陈志成还在金祖山、孤山口、火焰山等景区都进行了涂鸦,被破坏的都是景区重要的景观,共有十余处。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必修5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1.解析:C A.孺rú 轸zhěn B阏è D猥wěi 奄yǎn
2.解析: D A苍苍 B翱翔C鸠占鹊巢
3.解释:D(A辩—辨B有—又反—返C有—又)
4.解释:A(A为名词活用作动词,BCD名词作状语,分别翻译为“一天天”、“在水上”、“像包一样、像席一样”。)
5.解释:A(B春秋:古义是四季,今义是春天和秋天。C不行:古义是不能行走,今义是不可以。D海运:古义是海波动荡,今义是海洋运输。)
6.B(A前者动词,到,往;后者代词,这。B都是介词,因为。C前者动词,当做;后者介词,向。D前者代词,它;后者副词,表揣测。)
7.C (ABD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C为判断句。)
二、(1)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2)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3)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三、(一)
1.(1)及,至(2)考察和推举(3)不久(4)迫近
2.D(D为降官,其他为升官。)
3.D(A均为形容词,低微;B均为介词,表比较;C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离;D前为介词,因为,后为连词,常与“无”连用,和在一块译为“不能够”。)
(二)
1. B(署:签署)
2. C
3. C(“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是韩镛在废除淫祠时,人们的反映)
4.(1)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觉山庙,从以前就有人兴妖作怪祸害百姓,做盗贼的人信奉这个尤其严重。(5分。大意1分,“尚”“以”“祸福”“尤”各1分)
(2)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当权,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5分。大意1分,被动句式1分,“辈”“用事”“更张”各1分)
【参考译文】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官职,不久调任集贤都事。泰定四年,又转任国子博士,不久担任监察御史。当时能从进士做官的仅有百分之一,由吏职出身能做到显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皇帝就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吏部掌管官吏的考核、选拔,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完全了解天下的贤才。况且尚书是三品官阶,傅岩起经多次升迁也才四品罢了,按照制度也不能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他的奏言。
天历元年,被授于浙西廉访司佥事的官职,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而特别推举乌程县尹干文传,他的政绩和品行是各县之最,凡是韩镛所到的郡县,都因为他的到来政务井井有条。天历二年,转任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任国子司业,不久任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年,历任宣徽院及枢密院佥事。至正二年,任翰林侍讲学士,随即任侍御史,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所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官。至正五年,御史台官员辨白他所受的诬陷,于是又被起用参议中书省事务。
至正七年,朝廷慎重选用州县长官,参知政事魏中立对皇帝说:“现在您定要找到贤良的州县长官,没有比得上韩镛的。”于是皇帝特意写上韩镛的姓名,授给他饶州路总管的官职。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觉山庙,从前就有人兴妖作怪祸害百姓,做盗贼的人尤其信奉,将要抢劫时,必定到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这座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凡是境内不合礼仪的过多的祠庙,全部毁掉。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韩镛知道百姓可以教化,让才华出众的人进入学宫,寻访品行学问都受人尊重的老成博学的人,作为《五经》教师,每月初一十五定必穿戴深衣幅巾来拜祭孔子,每月一定来考核功课,用来劝勉鼓励。每当处理政事的空闲,肯定要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多。韩镛居住在官衙中,自己生活清净淡泊,同僚下属也都被他所教化。以前,朝廷的使臣到达地方州县,官府供奉极为奢侈,一旦不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怀恨在心,往往在朝廷中对地方官员竭力诽谤,那些出使到饶州的使臣,韩镛在郡舍接见他们,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从饶州回去后都没有什么议论。后来皇帝降旨,因为缯帛过于脆薄,派使臣笞责行省官员和各州县长官,唯独韩镛没有受到责罚。韩镛治理政事,即使是小事,他考虑周详缜密大都像这样。
至正十年,任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当权,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有人认为韩镛擅长治理郡县,而在朝廷执政并非他的长处,于是外放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等到脱脱被罢免,受他重用的人都被处死,只有韩镛免去灾祸。于是调任西行台中丞,死在官任上。
(三)
(1)①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自身已入暮年的感慨;②羁旅在外的哀愁;③思亲怀乡的苦闷。(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2)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将青翠的山气比喻为“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乌帽压吴霜”,词人想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如霜的白发,传达出词人伤时之感。②拟人。如“菊花清瘦杜秋娘”,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情态,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③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如“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在斜阳”,正是“秋色”“雁声”“斜阳”触发了词人思亲、感慨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根源,正所谓触景生情。④以乐景衬哀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美景更衬托词人的愁闷之苦。(每点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四、
【写作提示】两则材料,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但从求同的角度来看,命题有意让考生对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现象展开反思,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1)从不文明现象的危害的角度思考:攀折景点花木照相,或攀爬名人雕像,或在清水源头洗浴,或在石山上留名……林林总总的不文明现象,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暴露出自身文明的缺失,也有损国家民族形象。
(2)从坚守文明出行的意义的角度思考:文明出行,享受欣赏自然景物的闲适愉悦,从观览人文景观中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文明出行,彰显个人美好的素养,创造和谐的出行环境、社会环境;文明出行,展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
(3)从消除不文明现象的措施的角度思考:消除不文明的现象,需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出行;消除不文明现象,需要提高民族文明素养,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消除不文明现象,需要健全制度体系,让不文明人受到应有的教育、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