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2-29 |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1、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炼能力不高。
一直以来,我很少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处理上实行“模糊了解”。导致学生总结能力偏差。
2、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联系文本来解决问题。思想上信马由缰,节外生枝现象突出,“以文本为本”的意识不强。
3、学生对课文虽然进行了预习,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并没有弄懂,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孔子之前的“学在官府”“官在官府”的现状,到私塾的建立,到今天的校园。从古至今,由私塾到学校。学生总算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影响。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何在“课之外”下功夫?如何提升“课本身”?仍值得深思。
思考二:
从新课标理念来看我“讲”的内容大多——压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我同时又感觉正是因为自己较详细的介绍和阐述,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得以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加以升华。我想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是否能把自己阅读的感受说给学生听?在学生没有可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的情况下,老师的有感可说,是否对孩子更有教育、启发意义呢?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把她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得接受了。大家纷纷议论,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又一条规定,路过人到国外旅游,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它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回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都夸她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的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帐,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说说这两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
把文中的优美句子一一找出,并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这需要老师具有极高的语感素养,教师自己要用柔美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把情、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月夜美景图。虽然学生对于月光如水的静夜意境之深邃似懂非懂,但由教师传递给他们的情感及透过文字和声音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深受感染,如身临其境。不需多讲,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得到培养。
此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觉、情感触摸语言,使学生与文本产生鸣。在教师的感染下,在学生充满想象的感悟中。再加上多媒体课件,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月夜的美丽,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
这篇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感也真。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