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5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0-09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能较好的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2、讨论分析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3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导入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营造氛围
引出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回答关于韩愈的信息
 
 
 
 
 
 
 
 
学生记好笔记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一、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2、背景简介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3、文章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4、文体特征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情感 
1、朗读,听录音,正音,自由朗读,个人展示,齐读(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感情思路。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3、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小结: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是波浪式的。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第二课时
导入:检查背诵。
    研读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一、研读第一部分(1--3 
 1、文章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说明祭奠的时间,对象,远奠的方式。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表哀悼之情 
 2、第二段:写身世家世 
   第三段:回忆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聚少离多,抱憾终生。 
    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抒悔恨之情    
3、根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韩愈的生平• 
  三岁:父母双亡 • 少年:兄长去世 • 
 十九岁:到京城 • 二十三岁:回家省亲 • 
 二十七岁:嫂子去世 • 
 二十九岁:去汴州任幕僚 • 
 三十一岁:罢官、侄子去世 
4、探讨思考:韩愈为十二郎而写作祭文,为何从自身幼年情状写起? 
    文章从自身写起,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见出叔侄感情基础深厚。 
5、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 
 生离之情    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 
 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 
二、研读第二部分(49段) 
1、点拨: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 
2、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①三个“邪”“也”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②三个“乎”,表示作者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③五个“矣”,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 
——作用: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做法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3、文章第二部分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惊闻噩耗,  疑梦非真(5) 
死别之情      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6)    
子孙幼弱,  睹之生悲(7) 
病因死期,  萦迥于心(8、9) 
 
第三课时
一、研读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思路 
 吊慰家属,改葬,事事不忘 
 祭奠亡灵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 (10-12)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 
2、小结 
    苏 轼 语:“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3、请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二、情感分析
1、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4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5自然段。
4、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三、写作特色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四、课堂小结 
这篇祭文以朴实自然的文字,诉说两从共同的孤苦身世,所经历的动荡生活,他们生离死别的痛苦,以及对死者身后事务的安排。字字出自肺腑,寄寓了作者对亡灵的无限哀思和怀念。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讨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祭十二郎文》表格式导学案6
《祭十二郎文》pptx课件(27页)
《祭十二郎文》rm音频朗诵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4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50页)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2页)
韩愈和《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归纳ppt课件
《祭十二郎文》学案2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45页)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40页)
《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
《祭十二郎文》教学实录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8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7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6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5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说课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10
《祭十二郎文》教案9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8
《祭十二郎文》教案7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6
《祭十二郎文》同步练习
《祭十二郎文》原文和译文
《祭十二郎文》知识与能力训练
《祭十二郎文》阶段测试
《祭十二郎文》课后练习
《祭十二郎文》知识概要
《祭十二郎文》知识梳理
浅谈《祭十二郎文》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4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3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2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1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0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9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8
《祭十二郎文》mp3音频课文朗读
名师点拨: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