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战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背景和《战国策》的内容、写作特色,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鉴赏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诚”、“奉”、“兵”、“顾”、“穷”、“陈”、“私”、“乃”等文言实虚词和古今异义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
1.鉴赏“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
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
3课时
互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苍茫的天空,望不到对岸的易河水,眼前摇晃着的稀疏的芦苇。易水边,一群白衣士子临江站立,个个神情凝重。一个瘦弱单薄的身影登车而去。此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吟诵声由近而远飘去。)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荆轲与众将士告别的情景,芦苇在流泪,易水在流泪,这是一生的决别,这是在跨越生死的界限,美的深沉,美的悲壮!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定格在历史的那一瞬间。(板书:荆轲刺秦王)
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疏通文意,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沛(江苏沛县)人。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任谏义大夫。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汉宣帝重用。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判死罪,不久被赦免复出。汉元帝时,成为当时辅政4位大臣之一。经常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汉成帝即位,他更名刘向,复出任中郎,官至中垒校尉。
刘向的著作主要有《新序》、《说苑》、《别录》及辞赋等数十篇,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等。
(2)追溯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使秦“内忧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后经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为十二策。记事从春秋结束以后到秦并六国为止(前 452 ——前 216 ),约二百四十余年。分别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主要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战国策》主要反映的是“士”阶层纵横家的思想,也杂有儒、墨、道、法、兵等家思想。书中侧重于记叙战国时期的策士们纵横捭阖的“奇策异智”,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描写了不少义士和勇士,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艺术。运笔灵活自如,文辞生动形象。说理论事善于运用铺排、夸张、渲染的修辞手法,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比喻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文章纵横驰骋,流畅明快,感情充沛,气势恢宏,体现了纵横家的语言特色。对后代散文和辞赋的发展及文风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其中两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
(4)文化常识
①课文涉及的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本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②音乐宫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七音,变徴是徴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课文对译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秦 将 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收 其 地, 进兵北略地, 至燕南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
界。 太子丹 恐惧, 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 则虽欲长侍足下,
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 而无 信 则秦未可亲也。
怎么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
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
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 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
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
将军以 穷 困 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伤长者之意, 愿足下
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
更虑之!”
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曰:“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矣。 父母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
宗 族,皆为 戮 没。 今 闻 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 万家,
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
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 流涕曰: “吾每念,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
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但是想不出什
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 解燕国 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
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樊於期
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 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 臣 。
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 揕其胸,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 偏 袒 扼 腕 而进曰: “此臣日夜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
切齿 拊心也, 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太子闻之, 驰 往, 伏
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
尸 而 哭, 极 哀。 既已,无可奈何,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
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
封之。
封好。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
以药淬之。 乃为 装 遣荆轲。
毒药浸到匕首上。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 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有所待, 欲与 俱, 其人 居远 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顷之 未发, 太子 迟之。 疑其有改悔, 乃复请之曰:“日以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
尽 矣, 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
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
不反者, 竖子也! 今 提一匕首 入 不测之强秦, 仆所以留者,
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
待吾客 与 俱。 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 遂发。
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 以 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 为歌
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
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 士
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
皆瞋目,发尽 上 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
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既至秦,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 为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
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 如郡县,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
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
自 陈,谨 斩 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 燕王拜送于庭,
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
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闻之, 大喜。乃朝服, 设九宾, 见燕使者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
咸阳宫
国的使者。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 下, 秦武阳色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
变 振恐, 群臣 怪之,荆轲顾笑 武阳, 前为 谢曰:
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北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
“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 图!”
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轲既取图 奉之, 发 图, 图 穷而匕首见。 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 至 身,秦王 惊,自 引 而起, 绝 袖。
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
拔剑,剑长,操其室。时 恐 急,剑 坚,故不可立拔。
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 卒起 不意, 尽失其度。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
而 秦 法,群臣 侍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 郎中 执兵, 皆阵
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
殿 下,非有诏 不得上。方急 时,不 及召 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
而 卒 惶 急 无以 击轲, 而乃以手 共搏之
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是时,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 药囊 提轲。秦王方还柱走, 卒惶急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
不知 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 击荆轲,
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
断其 左股。荆轲废,乃引 其 匕首提秦王,不中, 中 柱。秦王复击轲,
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
被 八创。
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轲 自知事 不就, 倚柱而笑, 箕踞以 骂曰:“事所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
以不成者,乃欲以生 劫之 必得 约契以报太子也。”
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左右既前,斩 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卫士来到跟前,斩杀了荆轲。秦王好长时间发呆。
(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 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
荆轲为何去刺秦王?他做了哪些准备?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
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思考。
【教师点拨】
提示听读同学留心字词的读音和句子停顿。师补充强调几个特殊字的读音。
(多媒体展示:樊於 wū 期、夏无且jū、变徵zhǐ之声、厚遗wèi秦王、提dī轲、图穷匕见xiàn、被pī八创chuāng、卒cù起不意、必说yuè见臣、白衣yì冠)
【整合答案】
①秦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②用樊於期的人头做信物,准备匕首,配备了助手。③行刺失败,荆轲被斩。
2.质疑问难 疏通文意
【问题投放】
(多媒体展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③今行而无信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的词、古今异义的词。
① 使工以药淬火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进兵北略地
⑤樊於期乃前曰
⑥箕踞以骂曰
⑦使使以闻大王
⑧群臣怪之
⑨于是太子欲求天下之利匕首
⑩秦王购之金千斤
(3)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③使毕使于前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⑤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学生活动】
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勾玄不理解的词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②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质疑、释疑。
③解决投放的问题。
【教师点拨】
(1)中重点实词的解释、(2)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学生结合注释和《古汉语词典》均能解决。其中⑩“金”的理解有难度,教师需要介绍“金”作为货币在不同时期的意义,(具体内容见下面的答案)结合⑨提醒学生注意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中构成了一个双音节词的现象。活用是难点,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语法作用,去判断、理解词的活用规律,特别是结合⑤让学生搞清名词作状语和名词做动词的区别,结合⑦⑧理解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关于句式,告诉学生除了结合句子的意义考虑外,要记住“语言标志”,如判断句、被动句的常见格式等。句子翻译,先让学生找出重要的语言点,翻译时要重点落实这些语言点,并逐步教给学生“换”“留”“删”、“补”、“调”等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整合答案】
(1)①购:重金收买。②遇:礼遇。深:此为刻毒的意思。③信:信物。④提:掷击。
(2)①淬,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②陵,通“凌”,凌辱。③庭,通“廷”,朝廷。④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⑤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⑥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⑦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⑧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⑨于是:古义,两个单音节词,于,介词;是,代词。今义,表顺接的关联词。⑩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3)①判断句②省略句③介词结构后置④定语后置⑤被动句
(4)①现在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②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总结归纳 积累整合
(多媒体展示)
(1)正字音
樊於(wū )期 偏袒(tǎn) 揕(zhèn)其胸 戮(lù )没 拊(fǔ )心
忤(wǔ )视 瞋(chēn)目 濡(rú )缕 变徵(zhǐ ) 厚遗(wèi)
以药淬(cuì)之 谒(yè)之 箕踞(jī ) 目眩(xuàn) 提(dǐ )轲
图穷匕见(xiàn) 被(pī)八创(chuāng) 卒起不意(cù ) 夏无且(jū )
(2)辨词形
谒 (谒见 ) 揕 (揕刺) 淬 (淬火)
偈 (偈文 ) 椹 (椹板) 啐 (啐酒)
羯 (羯羊 ) 葚 (桑椹) 悴 (憔悴)
碣 (碣石 ) 斟 (斟酌) 粹 (纯粹)
(3)重点实词
进兵北略地(略:夺取。)
秦王购之金千斤(购:悬赏。)
微太子言(微:如果没有。)
今行而无信(信:信物。)
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礼遇;深,此为刻毒的意思。)
请辞决矣(请:请允许我,表客气。)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出发前祭祀路神。)
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唯大王之命(唯:“希望”的意思。)
被八创(被:遭受。)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
断其左股(股:大腿。)
(4)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多指道德高尚的人。今义:多指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仰天太息流涕(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于是太子欲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两个单音节词,于,介词;是,代词。今义:表顺接的关联词。)
左右乃曰(左右,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 古义:两个单音节词,为 “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义: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里的侍卫。今义:中医里的医生。)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5)一词多义
①诚
诚能得樊将军之首(表假设,果真。)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副词,实在。)
②奉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轲既取图奉之(献上。)
③兵
诸郎中执兵(兵器,武器。)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士兵,卫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
④顾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
顾计不知所出耳(连词,只是。)
顾笑武阳(回头。)
⑤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
图穷而匕见(极、尽。)
⑥陈
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
恐惧不敢自陈(陈述。)
⑦私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自己的。)
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私下。)
⑧乃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副词,于是。)
乃今得闻教(副词,才。)
(6)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 淬,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突然)
(7)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未来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皆白衣冠以送之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发尽上指冠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
(8)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 往 )
不敢人与(之)忤视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兵尺
比(于)诸侯之列
皆陈(于)殿下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表被动)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④倒装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常痛于骨髓 (介词结构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先言于秦王(介词结构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词结构后置)
⑤文言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办法。)
仆所以留者(所以:…原因。)
将军岂有意乎(岂…乎:表反问。)
(三)课内小结 强化重点
这节课诵读了课文,重点疏通了文句,梳理了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四)课堂实践 检验效果
1.下面词语中,加点词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王翦(jiǎn ) 拊(fǔ )心 樊於(wū )期
B.变徵(zhǐ ) 厚遗(wèi) 揕(zhèn)其胸
C.陛(bì )下 倚(yǐ )柱 被(pī )八创
D.瞋(zhēn)目 淬(cuì)之 夏五且(jū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从句式角度考虑,下列句子不同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群臣侍殿上者
B.常痛于骨髓
C.燕王拜送于庭
D.先言于秦王
5.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参考答案】
1.D (瞋zhēn) 2.C (均为名词作动词) 3.C(①“而”表修饰。②“而”表顺接;③④“以”均为介词,用、拿) 4.A(定语后置,其他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 5.(1)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可报了,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2)事情所以不成,只是想活着劫持你,得到归还土地的凭证来回报燕太子。
(五)课下练习 复习巩固
1.复习巩固课堂梳理的重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在练习本上翻译课文第三段和倒数第二段。
3.熟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温故入新 巧妙过渡
1.检查巩固
① 朗读课文
②(多媒体展示)翻译句子。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而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回顾导入
上节课梳理了重要的文言知识,扫清了语言上的障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走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请节,去品味、感受和鉴赏精彩的语句、语段。
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梳理情节、理清文章结构。
2.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的语句语段。
(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1.自读梳理 理清结构
【问题投放】
课文分完整地介绍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钩玄要点。
【教师点拨】
请同学们围绕下面四个问题钩玄要点:①荆轲为何去刺秦王?②他做了哪些准备?③刺杀秦王的经过是怎样的?④结果如何?
【整合答案】
要点:秦兵压境,燕丹恐惧,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厚遗蒙嘉,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荆轲被斩。
2.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
①根据刚才对故事情节的概述给课文分段,并用短语概括段意。
②文章刻画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自读回顾,整合要点,讨论交流,展示答案。
【教师点拨】
①课文叙事非常完整,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叙事线索,整合信息。
②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引导学生回顾这三个情节片断,理解其中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整合答案】
①全文可分四部分:
行刺缘由(开端)——策划准备、易水诀别(发展)——秦廷行刺(高潮)——失败被斩(结局)
②胆识超人、智谋非凡,果断勇敢、擅长辞令,性格刚烈、不畏强暴。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略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析段品句 难点突破
1.精段分析:
(1)易水诀别
【问题投放】
“以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场面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①齐读感受,讨论交流,展示答案。②五分钟时间背诵。
【教师点拨】
体会人物的穿着、神情和动作描写,感受音乐的特点和变化。
【整合答案】
第一问:
“皆白衣冠送之”道出了一场生离死别,潇潇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场面是何等的凄凉;慷慨羽声、士皆瞋目、怒发冲冠,场面是何其壮烈。“易水诀别”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烘托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刚烈形象。
第二问:
①抓住特点描写。如描写送行者,抓住“白衣冠”的着装。②突出重点又顾及全面。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描写其慷慨悲歌;“既祖,取道”的群体活动略写,通过对众人“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神态描写,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③ “风萧萧兮易水寒”景物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第三问:
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渲染了悲壮气氛。
(2)秦廷行刺
【问题投放】
“秦廷行刺”是文章的高潮。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学生活动】
一生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感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
找一找、品一品描写荆轲和秦王搏斗的动词。在描写二人的搏斗时,还提到哪些人呢?他们各有怎样的表现?是用什么方法写人物的表现?
【整合答案】
①准确、形象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
②出色的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间接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2.鉴赏典句: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问题投放】
这段文字介绍荆轲刺秦的背景。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展示答案。
【教师点拨】
读一读、品一品句子中的动词。观察这段文字的句式特点。
【整合答案】
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四)课内小结 强化重点
这节课重点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欣赏了精彩的语句语段。
(五)课堂实践 检验效果
(多媒体展示)
1.名句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2.“荆轲取图奉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这三节句子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廷行刺”一节,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先前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
B.荆轲对秦武阳的怯弱早有准备,表现他沉着冷静。
C.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
D.荆轲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4.下面对联的上联是根据《毛遂自荐》给出的,请你根据《荆轲刺秦王》的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毛遂自荐,舌战服群儒,邯郸城解救赵国名扬四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萧萧兮易水寒。
2.多用短句,节奏急促;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
3.C(荆轲当初并没有预料到秦武阳“色变振恐”,故A项的说法错。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只是见机行事,故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过于笼统。)
4.荆轲西行,高歌激众志,咸阳宫刺杀秦王功亏一篑。(注意对联的上下联结构一致、对应词语词性相同的特点。)
(六)课下练习 复习巩固
1.熟读课文,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2.将课文涉及的成语、典故整理到练习本上。
3.写一篇300字的短评,谈谈你对荆轲的看法。
第三课时
(一)温故入新 巧妙过渡
1.检查巩固
检查“易水诀别”一节的背诵。
2.回顾导入
“准备信物”、“易水诀别”和“秦廷行刺”这三个情节片断使荆轲的性格得到充分地展示,上节课重点欣赏了其中的“易水诀别”和“秦廷行刺”两个片段,这节课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历史的眼光,去分析、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并探讨、总结文章写作艺术。
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以历史的眼光,分析、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2.探讨、总结文章写作艺术。
(二)挖掘内涵 提升人格
【问题投放】
对荆轲刺秦王,历代有不同的评价,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司马迁则认为“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你怎么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课前写的短评,在此基础上发言,展示观点。
【教师点拨】
要辩证地理解、分析和评价,观点合理有据,能自圆己说。分析评价时请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如他说的“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二是对荆轲,人们颂扬的是什么?可从性格、才能、精神、思想方面分析。
【整合答案】
他耿直刚烈、镇定果断、胆识超人、智谋非凡个性让人敬佩,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精神和气概令人赞叹。
秦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刺秦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能改变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可取的。
(三)探讨写法 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
读完课文,荆轲、太子丹、樊於期等一批鲜活人物跃入眼前,文章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特色?
【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同桌讨论交流,展示答案。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回顾“廷刺秦王”场面中的人物描写,品味荆轲私见樊於期时的对话描写。梳理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
【整合答案】
1.通过对话、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荆轲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除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运用对比、反衬,突出人物。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写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和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对比;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而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怒斥太子,愤然出发,此其三。在秦廷,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我们在写人时,往往以叙述代替描写,缺少细致、形象的刻画;叙事时,往往是平铺直叙。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四)课内小结 强化重点
这节课,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评价了荆轲其人和刺杀秦王这一行为,重点探讨了本文在写法上的特色。
(五)拓展延伸
【精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而右手揕其胸 揕:刺。
C.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重金收买,悬赏征得。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2.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私见樊於期
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3.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参考答案〗
1.A(信:信物) 2.D(D和例句为副词,于是,就;A、D为副词,却,竟然;C为动词,是。) 3.D (“心狠手辣”不妥) 4.第一句: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第二句: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消掉了。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鞠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造焉 造:到……去。
B.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C.却行为道 却:退。
D.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兵以临易水 太子丹患之
光不敢以乏国事 驽马先之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
A.①太子丹患之 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B.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②遂自刭而死
C.①太子避席而请曰 ②偻行见荆轲
D.①太子送之至门 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太子丹的请求,田光不亲自受命而举荐荆轲的主要原因是感到自己精力不济,无力相助。
B.田光自刭的目的有二:一是激励荆轲,要力助太子图谋国事;二是太子表明自己不会泄密。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本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参考答案〗
1.B(过:拜访。) 2.A(以:通“已”/介词,因为。之:代词,秦军/代词,骐骥。) 3.B(A项①不能说明太子丹礼贤下士;C项②不能说明田光是“节烈侠士”只能说明他忠诚;D项②是鞫武评价田光的话,看不出田光“节烈侠士”。) 4.D(“亲自去拜访”错。)
〖译文〗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地盘广大,如果它们再用武力胁迫韩赵魏,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