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娘》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5-08 |
【教学目标】
1. 梳理文本结构,引导学生把握汪大娘的形象特征。
2. 通过汪大娘形象的塑造及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言行的对比体味作者的创作宗旨。
3. 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如何通过汪大娘形象的塑造及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言行的对比体现其创作倾向,即“读书明理”所蕴含的弘扬正直纯朴批评颠倒黑白的时代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 聚焦“汪大娘”——引入底层光辉
从小篆的“人”入手,由这个字的形状宛如一个最普通的弯腰劳作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引出中国的底层人民,转而带出凡人中的一员——汪大娘,她身上既具有普通大娘的共性,又具有其个性,个性表现在何处?周汝昌称《汪大娘》为“压卷”之作,究竟本文为何能得此高誉?
二.初读《汪大娘》——解析作者思路
⒈ 问题:一个作者创作某篇文章不可能毫无缘由,张中行在文章中有没有提及他写汪大娘的原因?
学生搜索信息,诵读片段
明确:补救别人认为他“希图文以人传甚至势利眼之讥”,写一些无社会之名的。——为自己正名。(第一、二段中作者写了自己写作的喜好,以及之前作品中创作人物的倾向,多是有或略有社会之名的人。)
⒉ 问题:那么,写汪大娘是否就信手拈来了?
明确:不是。“超过日常生活的事迹太少”——汪大娘做的主要都是日常琐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即后文所说的大人大事)。作者反其道而行,准备写写小人小事,挖掘小人物也就是底层人物身上的闪光的地方。
小结:文章的主体部分描写了汪大娘其人其事。作者张中行选取典型的日常生活的事例刻画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不平凡之处,他写了“凡人凡事”,我们却可以小见大,这也是写作的一大方法。
三. 再读“汪大娘”——品味品质
1.理清整体性格脉络
问题:我们可以来找找作者到底写了汪大娘的哪些事迹,张中行先生在行文时有没有给读者提示?比如一些过渡性的句子?
明确:言归正传。以下更归正传,说汪大娘的行事。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还有更大的难关。最后说说年高辞谢。
如果把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去掉,你觉得会有什么影响?
明确:去掉不影响阅读,但有过渡性语言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而且大概使读者了解到接下来要说的事件。这样的写法在写作中很值得大家学习。(板书:写作方法:通过过渡性语句展现文章脉络。)
2.汪大娘其人其事
(1)张老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到底写了那几件事?
全班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第三小节主要介绍汪大娘的形象和家庭情况,还有李家的情况。
主要四个事件:一是主持这一家的食政。
二是她背病名的时候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一度难关)
三是文革期间调查罪状,她答非所问。(二度难关)
最后是年高辞谢。
(2)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事件。
①主持李家的食政这部分
问题:有同学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汪大娘作为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目不识丁,却能赢得李家一家人和‘我’的尊敬,并在食政方面任由她做主。为什么她会有这样大的人格魅力?”
全班齐读4、5小节,讨论
明确:在主管食政方面,可看出她的善良与热情。因为她虽然是李家的佣人,但是租李家房子的人家中有事,他都非常热情。——“当然都是善意的”。
汪大娘主管食政有个原则,什么原则:“仿佛指导原则的不是主人夫妇一样,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具体来说是什么?——就是按照一种常规,不能离开常规,也不能浪费。咱们换个角度来想:这个原则如果不是放在汪大娘帮李家管事这儿,现在是咱们平常过日子,那么离开常规成不成?浪费成不成?当然不成。汪大娘所坚持的原则其实是一个普通人居家过日子的原则,大家都这样做,穷也罢,富也罢,都如此。她觉得“同样是家中的一员,她什么都可以管。”汪大娘把这个主人家当做自己家来一样扶持,。正如有同学说汪大娘善良、质朴,就在于在、她坚决把一个人应该做的事坚决做好,因为这样对李家有好处。(板书:善良、质朴)
②检查卫生这一段同样可以看出汪大娘不识字,没文化,以及她的质朴,她对这件事的重视着急,可见一斑。
③文革事件
问题:如果说上一个难关是针对汪大娘自身的,那么这部分的难关针对的是谁?
明确:李家
分析:看来大家不一定能确定。
全班齐读本段
明确:我们来理清背景。文革是一个颠倒黑白的时代,别人要调查李家,途径是什么?——从汪大娘那打开缺口。汪大娘说的每一句都有可能称为李家的罪证。想想看,他问“总吃了不少苦吧?”如果回答:我做了几十年用人那个苦啊等等等等,后果可能是什么?李家遭殃。对于汪大娘这样的人来说,会不会做陷害人的事?那么,这个难关仅仅针对李家吗?——对汪大娘人格的考验——正直。走自己的路,坚守自己的良知(作为一位劳动人民,如果她检举揭发,也许还会获得若干好处,但是在利益面前汪大娘秉承自己的良知和正直的人格,做她自己,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这个难关既是对李家生死前途的考验,也是对汪大娘人格的考验。
④最后是年高辞谢。
如果说前面对于汪大娘的描写是直接、正面的,那么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就换了个角度——侧面描写,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汪大娘的人格魅力?
明确:大家对她的恋恋不舍,也是她人格魅力的最好证明。
小结:文章的主要描写了汪大娘其人其事,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汪大娘是一个目不识丁但正直质朴的人。他写了“凡人凡事”,我们却可以小见大,这也是写作的一大方法。(板书:运用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四. 挖掘“汪大娘”——汪大娘与时代
至此,整篇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已经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在读这篇《汪大娘》的时候,有几个地方觉得有些疑问,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番。
1.问题:作者在第八小节中为何要说“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认为“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请联系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加以考虑。
全班讨论
明确:黍离、麦秀之意:哀伤国家昔盛今衰
作者和汪大娘的两者的身份有不同之处。张被称为“布衣学者”,布衣是指他的身份,也是小老百姓,而学者则是说他还是个文人。普通百姓可以无知无感地生活,不评国事,不感盛衰,但文人却是敏感而多情的。在文人眼中,作为一名旗人,联想起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故宫,自然会不免心生唏嘘感慨。
这种敏感与多情恰恰铸就了千百年来文人的辉煌成就,造就了文人万古流芳的美名:深知百姓疾苦的,是文人;预言国家兴衰的,是文人;亡国后不屈服心念旧主的,还是文人。文人深知自己无法驰骋疆场,保疆安民,便试图用文章用政治来经邦济世,或者记录国家强盛的历史印痕。
2.问题: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汪大娘不识字,文末又对读书可以明理提出质疑,作者之意写有什么用意?”
全班齐读第9段最后,学生讨论
明确:我们知道,在文革时期很多告密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本身很有文化的人,作者深有体会,倍感凄凉。
资料链接:张中行文革经历
文革在干校“改造”期间,张中行曾因水桶掉到水井中遭受批斗;在院内看星星而被人检举,认为他想变天,某战友还说出“想变天还有更深的思想根源,就是思想陈腐,还相信天人感应 ”等无稽之言;偷偷抄写唐诗宋词,又被认为轻视红宝书、无意改造自己、罪大恶极等等。
张中行曾与杨沫有一段恋情,后因思想见解不同而分手。杨沫作品《青春之歌》中,张这个前夫被认为是自私落后愚昧的主人公余永泽的原型,被累名声大坏。杨沫《我一生中的三个爱人》中也对张中行的攻击不少。文革审查中,张中行却始终为杨沫说好话。那个时代,能搞垮知识分子的只有知识分子。
本文写的汪大娘她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却如此善良正直,坚守本心。我觉得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就是在时下,人们除了读书,还要更好提高自身的修养,象汪大娘一样。
张中行先生思考的这个问题并不仅限于文革这个特殊时期,它贯穿着明朝有诗人道: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从古至今,文字冤狱、文人相轻的事件还少吗?陈世美背信弃义、杀妻灭子,汪精卫、周作人背弃祖国甘为汉奸,可见文学修养和道德人品并不能成正比,作者在这恐怕还是在呼吁世人学作文同时也要学学做人吧。
五.升华“汪大娘”——文以载道
从汪大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底层劳动人民他们身上所凝聚的坦荡无私、质朴待人的行事风格和高尚的品质。她没有在当时文革社会背景下形成恶习,没有颠倒黑白,坚守自己的良知。而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这样一位有良知有坚持的人,在七十多年的动荡经历中,张先生始终坚持一个做人的底线:“我一生不在背后窥人隐私,打小报告或告密,以求用别人的血换得平安或往上爬,就是在干校为奴也决不破例。”凡人用生活贯彻中国的历史,正是有了汪大娘、张中行先生这样的人,才能够辉煌永铸,光彩夺目。
周汝昌评价《汪》:周先生如此之高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理解了。
张老先生创作本文时已年逾古稀,其中丰富的内涵并不是我们短短45分钟的课堂就能够完全领略的。然而,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得到一些启示。在座都是凡人,也许我们成不了毛泽东,成不了鲁迅,成不了陈景润,但我们至少能像汪大娘那样以正直善良的品质坚守人世间的道德和良知,我们可以像张中行先生那样拿起我们的笔来抒写这天地间浩然的正气。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如今“读书明理”的目的之一吧。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