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肖邦故园》教案5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5-05-27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周红阳
【设计理念】
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肖邦故园》,教材的编写者将它归属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研习”。其最大特点是“以研习文”。文本研习不同于“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也不完全是“文学鉴赏”。文本研习需要探讨和鉴赏,要更多地着眼于“文本”中跟“语言”相关联的内容。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一般有三种基本定位:理解、审美和探究。本文主题明显,因而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应当更多地从“审美”层面去揣摩、感悟、思考和赏析,进行有效“研习”,从而真正把握“肖邦”、“故园”、“音乐”、“祖国”等诸多要素。
【学习流程】
一、走近肖邦
1.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或者推荐几位同学发言,但不要求讨论)。
2.教师简介音乐家肖邦(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简介内容,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感受美文
1.梳理思路:以肖邦的故园为切入点,以肖邦的音乐为主线,将人、物、事、景、情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2.整体感知:作者以对肖邦满怀敬意的笔调,介绍了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及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三、品味意蕴
1.叩问“故园”。问题(1):课文的题目是“肖邦故园”。那么“故园”究竟是指什么?(问题的题目用多媒体“有形呈现”。下同。)
a.答案猜想:①肖邦出生的小屋 ②热那佐瓦沃拉 ③华沙 ④波兰 ⑤精神栖息地 ⑥音乐
b.设计思考:此环节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并作一定的思考,要求学生回答时找出课文依据。估计学生回答较多会是①②两种(这两种合在一起当然也行),有部分学生会回答第④种。①②两种是“故园”的具体所指,就从此处入手赏析作品。
2.漫步“故园”。问题(2):肖邦故园(热那佐瓦沃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片断。
a.答案猜想:多数学生会找出教材第13页的一些片断,让学生读读,概括特点。也可能会有学生找出文章开头的一些片断。如果提到,也让学生说一说描写这里过去的热闹、富丽堂皇的建筑群的作用。
b.设计思考: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具体而独特的“肖邦故园”的环境特点,尤其是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优美景色,为进一步理解“故园”与音乐、祖国等更多的意义作认知铺垫。
3.留恋“故园”。问题(3):肖邦对热那佐瓦沃拉有什么样的情感?
a.答案猜想:可利用文中信息,譬如肖邦经常探望故里,譬如他去巴黎,要从首都到这里告别等。筛选并提取这些信息,再作必要的信息整合和语言加工进行回答。
b.设计思考: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细读”作品,揣摩语言和筛选重要信息。如能着重仔细阅读肖邦写给友人的信,从中感受他对故里(“故园的景色”)的热爱,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下一环节:情系“故园”(祖国)。
4.情系“故园”(祖国)(先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和讨论,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a.引导学生读教材第14页的一句话: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温馨提示:热那佐瓦沃拉的景色正是波兰乡村的景色,肖邦对故里的情感正是对波兰的情感。
b.让学生齐读教材第13页的“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一段。教师板书“蔚蓝”两字。温馨提示:蔚蓝的音乐,即肖邦音乐的重要特质。如条件许可,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配以肖邦的《夜曲》,以渲染情景,加深体悟。
c.肖邦对故园的情感。结合文段,结合肖邦的生平(再次呈现介绍肖邦的幻灯片)来体会这位伟大艺术家坎坷的人生和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d.“深度理解”:学生再次分别朗读反映肖邦故园(包括小屋、热那佐瓦沃拉、祖国)与他的音乐关系的语段,加深理解。问题(4):从全文看,肖邦音乐与“故园”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系?
a.答案猜想:肖邦的故园四季美景的朴素、淡雅、持久、深沉,激发了肖邦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赋予了肖邦创作的乐曲具有山水田园诗般风格。同时也表达了肖邦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
b.设计思考:这篇散文虽然大多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对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构成了这种双向交互的特殊意义。
这个过程中,还可用多媒体呈现肖邦的名言: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还可欣赏肖邦的《玛祖卡曲》,在音乐声中感受肖邦琴声中对祖国的爱。
四、探究精妙
1.升格“故园”(精神栖息地)。温馨提示:把“故园”提升到“精神栖息地”的高度来认识,估计学生会难以回答,因而不强求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或者不去强求学生赞同教师的理解。教师可以将这一环节作为一个能力提升,以小结的方式简单带过,可以结合肖邦要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的故事来增强感染力。
2.圣化“故园”(圣地)。问题(5):舒曼把肖邦的音乐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根据是什么?
a.答案猜想:历史上的波兰民族一直是弱小的。但如此弱小的民族,却孕育了肖邦这样足以塑造波兰文化信心的民族精神支柱般的伟大艺术,“美好的音乐”也是极具战斗力的“斗争的武器”。
b.设计思考:此步骤以舒曼的比喻句入手,品析“肖邦之家”的作用。这个过程中,需要细读景色描写,概括景物特点,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肖邦情感的魅力、肖邦音乐的魅力。总之,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肖邦”的多种魅力。
3.在肖邦的音乐声中布置学生缓慢地齐读文章最后4个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问题(6):肖邦的生命早已终结,为什么第25段还说“只有他还住在这里”?
a.答案猜想:因为肖邦的灵魂永在,肖邦的音乐永在。肖邦的故园,是他成长的故园,是孕育了他的音乐的故园,是他灵魂最后归宿的故园,也是所有热爱音乐的人的故园,更是波兰人民的精神家园。
b.设计思考:这一环节在于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深层次地揭示肖邦、故园、肖邦音乐、祖国、精神等之间的密切关系。问题(7):在倒数第3、4段文字中,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a.答案猜想:主要运用形象的描写、丰富的联想、鲜明的比照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抒发了对肖邦及肖邦音乐的深深敬意、深切怀念和由衷赞美之情。
b.设计思考: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注重散文的“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这是阅读许多文学性较强的散文的关键之一,也是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作品的重要途径。
五、珍藏肖邦(小结)
同学们,历史永远不会黯淡那些对祖国怀有深沉之爱的不凡灵魂。肖邦因为音乐而伟大,也因为音乐而闪烁。今天学习了这篇《肖邦故园》,我们不但近距离地多角度地认识了肖邦,而且还漫游了那个风景迷人名闻遐迩的“肖邦故园”。当然,学习作品只是一个简短的过程,而感受肖邦却是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珍藏肖邦吧,为了灵魂的鲜活和精神的富有!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教案
《肖邦故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肖邦故园》ppt课件(34页)
《肖邦故园》mp3音频朗读
《肖邦故园》教学反思
《肖邦故园》ppt课件7
《肖邦故园》ppt复习课件
《肖邦故园》练习题
《肖邦故园》导学案
《肖邦故园》教学案
《肖邦故园》《发现》《祖国土》教案及练习
《肖邦故园》同步练习
《肖邦故园》学案练习
《肖邦故园》读后感
《肖邦故园》课堂实录
《肖邦故园》课文阅读
《肖邦故园》图片素材(7张)
《肖邦故园》ppt课件6
苏教版《肖邦故园》ppt课件5
《肖邦故园》教学实录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4
《肖邦故园》ppt课件4
苏教必修三《祖国山川颂》《肖邦故园》课堂练习
《肖邦故园》教案3
《肖邦故园》ppt课件3
《肖邦故园》教案2
《肖邦故园》ppt课件2
《肖邦故园》ppt课件1
《肖邦故园》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