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
1、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学生自制课件《神秘的西藏》,并熟练讲解。
3、《走进西藏》《聆听西藏》MP3下载、传唱。
一、运用仿真情境教学导入课文
1、倾听歌曲《走进西藏》,说说你对西藏的了解与认识。
2、由学生用自制课件《神秘的西藏》介绍西藏的 文化、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风光。
西藏,这片从古海中崛起的高原,弥漫着浓郁的神 秘气息,如何了解、认识这片神秘土地上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西藏的通道,让我们随着这位藏族作家一起聆听西藏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介绍: 扎西达娃:藏族青年作家。1959年生。1974年毕业 于西藏拉萨中学。1979年(20岁)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短篇小说《朝佛》《沉寂的正午》《导演与色珍》等,其中主要代表作品有《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世纪之邀》等。另有长篇小说《骚动的香巴拉》。
2、题解:
聆听的含义是什么?本文标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先设悬念,研读课文后再明确。明确:这篇散文是西藏土生土长的青年作家在向读者倾诉他眼中、心中的西藏文化、西藏人形象,同时,也表达了渴望读者用心来走进西藏、了解西藏的心愿。因此,“聆听”一词很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对西藏人、西藏文化的敬慕景仰之情,意为凝神倾听。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作者观点,从三个部分中找出或总结出最能概括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三、研读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分部分朗读、齐读课文。 2、梳理文章思路
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结构例文,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
明确: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结构例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小标题“太阳”,描述了西藏人在聆听自然,在聆听神的启示。
藏族,这个曾驰骋沙场、勇猛剽悍的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变成了憨头憨脑、昏昏沉沉坐在太阳底下冥想的温顺的民族,但在这表面之下,这个民族实际上在进行着集体的思索,“在同一时刻集体进入了冥想”,他们 在聆听,在冥想,聆听严酷无情地摧残着人类同时又将宝贵的彩色投在海拔很高的高原上烘托出一种美与欢乐的大自然,在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对比中,西藏人明白了一个伟大的教义:“人类并不伟大”。西藏人在太阳下正是在聆听宇宙,并悟出了“这个非人类的伟大 思想”,神秘的西藏佛教正是体现了西藏人聆听的结果。
第二个小标题“黑夜”。
可以概括为:“我”在聆听西藏文化凑响的神秘圣歌,而这圣歌正是民族文化的圣歌,是“我”灵感的源泉,是创作的源泉(表达西藏文化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人曾说:如果没有西藏文化作为背景,西藏作家的作品比汉族作家写的还汉精髓魅力文章以闪回式叙述方式扫描了古老而现代的西藏,又以四句疑问表现西藏民族文化对“我”的影响。
第三个小标题“夏日辉煌”。
概括为:“我”聆听出西藏(人)的心声,揭示了西藏的可爱可敬之处。文章先从自己写作感受写起,对比了冬天与夏日,冬天寒冷、静谧,令人头脑清醒、思维活跃,是创作的好季节;夏日灿烂、火热、躁动、辉煌,那时发生的一切令人难忘、引人遐思。如果悉心体会,会发现这两个季节与文章前两部分有着某种象征性联系,冬天——黑夜,夏日——太阳。西藏人坐在太阳下冥想的精华孕育了“我”在黑夜里创作的灵感。接下来,文章较为集中地描述了西藏冬天最令人振奋的祈愿大法会。在西藏人对未来佛、对千佛的呼唤与期待中让我们发现了西藏人的美好:虽然自然与现实如此残酷,让西藏人认识到幸福、和平、安宁还很遥远,但那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西藏人给未来永远持乐观态度。西藏人的祈愿貌似憨钝,实则充满睿智。
四、把握主旨
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三个标题统摄在“聆听西藏”之下:西藏人在聆听自然、人生;“我”在聆听西藏人,聆听西藏人 悟出的哲理;“我”呼唤人们来聆听西藏。 |
学生活动
学生
听完音乐,请 学生简单说说对西藏的了解与认识。
学生使用课前 自制的PPT课件,以 导游的身份向我们介绍西藏。
老师介绍,学 生作笔记。做知人 论文。
看着课题,让学生思考“聆听”的意思,猜想一下作者想让我们聆听西藏的什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三个部分的大致内容。
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部分 重点进行研讨(老师协调),运用集体智慧,合作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更 为优势。
在集体讨论时,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老师作最后总结(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