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表达·评论”综合实践《通感·表现》教学设计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3-21


课前预习:
了解什么是通感并搜集相关课文。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了解和学习作品中通感的运用。
相关课程标准: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本课旨在进一步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艺术表现中加以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通感这一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通感修辞的表达效果。
2.进一步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艺术表现中加以理解并运用。
3.实践通感、比喻等的运用,提高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
评价任务:
1.理解通感修辞的内涵及在作品中的妙用。
2.学会体会通感的作用,学会在写作中运用通感这种修辞。
3.互读文章,相互评价,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词句之中引通感
我们在七年级学过宋祁的《玉楼春》,词中有这样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实“闹”字是听觉的感受,而“红杏枝头”是视觉形象,作者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让我们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甜美的歌声”、“一弯寒月”等,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歌声”是听觉感受,“甜”是味觉印象,“美”是视觉享受,为什么可以用“甜美”形容“歌声”呢?为什么可以用触觉感受的“寒”形容视觉形象的“月”呢?其实,这些语句都运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感。
二.走近定义——解释之中知通感
指导语:“通感”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手法,究竟何为通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给通感下个定义。
(学生结合课文给“通感”下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
三.精彩回眸——文本之中现通感
指导语:在我们所学过的本单元课文中,哪些诗文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学生结合课文来谈谈,教师随机点拨)
交流示例:
“大弦嘈嘈如急雨”……“冰泉冷涩弦凝绝”(见课本P73)
“昆山玉碎凤凰叫”……“露脚斜飞湿寒兔”(见课本P74)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恍如由傲来峰细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削壁千仞,一位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敖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逾翻逾险,逾险逾奇。”
教师引导:我们来分析最后两位同学所找的句子,这两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声音的?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第一处是从人的感觉,第二处是从视觉。)
小结:“说唱”是我们运用听觉听到的一种事物,要想把这种事物的形象写的极其生动传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因而作者采用以感觉,以视觉来写听觉,借助“被熨斗熨过的服帖”“吃人参果的舒畅” “登泰山的艰险” 这些有形之物来写难以传达的无形之物——音乐,就会既容易又传神。
四.寻找探析——口语之中觅通感
指导语:通感这种神奇的修辞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运用通感的口语。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学生如说不说来,教师可适当点拨或举出两个示例,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1:“温暖的阳光”,“阳光”是视觉形象,“温暖”是触觉感受,运用通感,互为沟通。
学生2:“他笑得真甜”,“甜”本应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学生3:“她的声音清晰甜润”,将听觉与味觉联通起来。
学生4:“他炒的菜色香味俱全”,将视觉与嗅觉和味觉连通起来。
学生5:“这里很热闹”,“热”是触觉感受,“闹”是听觉感受,这里把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了。
学生6:“教室里显得很冷静”,“冷” 触觉感受,“静” 听觉感受,这里把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了。
学生7:田震有一首名为《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的歌,歌词“铿锵玫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化视觉体验为听觉感受,既贴切生动又强化了意义的表达。
     ……
总结:通感有一种神奇的修辞手法,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在口语交际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通感,它能增强语言的新奇感,引起听者审美的再创造。
五.体会感悟——作品之中品通感
指导语:通感修辞不仅仅运用在日常的口语中,还运用在各类文学作品中,
一些名家的作品常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示例,从课外或读过的作品中,找找运用通感修辞的语句,并领略体会其妙处。
示例(齐读):“刘大号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拖着,举起大喇叭仰天吹起,喇叭里飘出暗红色的声音”。
“随着爷爷的枪声,道路东西两边堤后,响起了几十响破烂不堪的枪声,又有七八个日本兵倒下了。” ( 莫言《红高梁》)
     赏析:这两句话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巧配词语,妙造句子,用听觉通感视觉的描写,既能表现出作者的爱情情感,又能使使读者心领神会与之达到共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学生如说不说来,教师可适当点拨或举出两个示例,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化嗅觉为听觉,写出了荷香的清幽、身心的愉悦,营造了宁静、闲适的美妙意境,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
学生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句描写了月下的荷塘,作者巧妙地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的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句中的“梦幻一般”,属于内心感受,是心理感受,“淡淡的芳香”与“梦幻”的迷蒙轻灵相似,互为沟通。
学生4:“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作响”(《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此句巧用听觉器官的感觉沟通了皮肉剧痛的触觉。
学生5:“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作者在描写“那声音”时,以通感比喻从各种感官来描写,“温柔”是写触觉,“芳醇”是写嗅觉和味觉,“微风拂过琴弦”是写听觉,“落花飘零在水上”是写视觉。本来是诉诸听觉的“那声音”,作者却从触觉“温柔”,嗅觉“芳”,味觉“醇”,听觉“微风拂过琴弦”,视觉“落花飘零在水上”五种感官相互交错起来集中描写,因而使其审美形象显得异常优美和鲜明。
……
六、品味通感之妙。
你来比较:
 A 1.小姑娘的歌声真好听。
     2、小姑娘的歌声真甜。
 B 1、这里除了紫藤萝花的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扑鼻。
     2、这里除了紫藤萝花的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的笼罩着我。
 你来总结:
  如何灵活地运用通感来表现事物的特点,写出有文采的文章?
  首先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恰当的修辞(比喻找喻体),调动其它感官的体验,用真情细笔细描,表现出该事物的特点。
  简洁归纳:巧用通感﹦抓准特点﹢展开想象﹢巧选修辞﹢开放五官
七.片段训练
 A、你来描述----开放五官,口头描述下列事物。
  1.春天的早晨,打开窗户,温暖的春风扑面而来……
  2.炎热的夏日,树荫下我吃起了瓜,真甜啊……
  3. 任选一处景色用通感描述。(出示几幅图片,回答方式:看到       我仿佛…… )  
 B、你来练笔:
  听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灵活地运用通感和比喻,写下你仿佛看到的画面或听后的真实感受。(150字左右)
  学生当堂完成作文片断,教师巡视指导。
 C.展示评价
  1.学生完成作文片断后,四人一组,互读文章,相互评价,小组推荐最好的一篇准备参加班级交流。
  2.教师选取较好的三篇文章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师生共同点评。
  
 
八.总结:
    适当运用通感,能增强作品的新奇感,引起读者审美的再创造。通感技巧运用到景物描写中,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这节课我们通过知通感、觅通感、品通感,认识了通感是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间交互表现,增强形象的独特性,使不同感觉形象互相融通,它可以让文字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表达·评论”综合实践《通感·表现》教案2
“表达·评论”综合实践《通感·表现》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