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3-20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季羡林 


教学目标 

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一)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1941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1998年)等。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物理教育家。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任教于物理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埋藏有金属超微粒子(纳米粒)的薄膜、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等研究,是我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最先解开银氧铯光电阴极发射机理之谜。提出金属超微粒—半导体薄膜光电子发射模型和固体基质中超微粒子的成核、生长理论,国际同行称之为吴氏理论。对光电子发射和超微粒—固态基质薄膜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全德出版了《吴全德文集》和《薄膜物理》等书籍并发表了150多篇文章。他现在担任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职务。该中心在单壁碳纳米管、超高密度信息存储、针尖化学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简介 

科学与艺术能否有密切的关系?科学实验能否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使它既反映出深奥的科学问题,又有艺术欣赏价值?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书中收录了纳米薄膜材料中一些具有艺术性的图片,作了说明、解释。全书共分八章: 

前言 

纳米信息薄膜中的形象艺术造型图片 

薄膜生长与形象艺术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银氧铯光电阴极中的银胶粒和银颗粒 

薄膜中的扩散和分区协同扩散生长的艺术形象 

素质教育与艺术和科学的融合 

求真寻美·开发右脑·创新知识 

纳米科技将加速人类文明发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2.摘录: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像,所以他们追求“美”。一个雕刻家要把一个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强调比例正确,这是西方造像艺术的要求。 

中国古代艺术家不大重视“美”,他们受老子哲学的影响,在艺术中追求“妙”。“美”的着眼点是一个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完美。而“妙”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生,是整个自然造化。“造化”就是大自然,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而是要突破有限的对象,追求一种“像外之像”、“景外之像”,抒发他们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流露一种带有哲理性人生感受,这就是“意境”。就创作的物像而言,不要求逼真,而要求“拟像”,妙在意境。 

石画系造化形成,早在唐代就有人收藏。宋代欧阳修的“山松石屏”,苏东坡的“月石风林”等,均属佳品。近代的大理石画也有精品。前不久,我国南方某采石场发现了一块奇石,经技术人员巧妙地切割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石头上的花纹均像完整的水墨画,韵味十足:有的如崇山峻岭,气势磅礴;有的如瀑布江河,蔚然壮观;有的如湖堤垂柳,田园村落,一派宁静。 


(三)课文中提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二、课堂导入 

以学过的课文《科学是美丽的》及相关图片导入,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进而导入本课。 

三、文本阅读 

(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 

(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直接引用: 

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 

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附: 

天人合一,文理互补 

季羡林 

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21世纪理论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是理科和文科互相渗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我都是野狐谈禅,也可能是胡说八道,请大家“批判”。 

第一个问题,21世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大概若干年以来,我们这个地球村里面,自然界发生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现象,比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生态平衡破坏,人口爆炸,动植物灭绝等,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解决不了,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就有困难。比如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水会发生问题。我看了一篇文章讲:如果现在发生了世界大战,大家不是争油,而是争水。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我举两句话,一句是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说的:“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第二句是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讲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对我们都进行报复。”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为什么自然界对我们报复呢?我们中国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大自然和人类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在欧洲这种情况有些不同。查一下英文字典,“征服”是“conquer”,举的例子有“conquernature”,把自然看作敌对的。最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但带给我们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所以我说的现象就证明自然不能被征服。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只能向大自然伸手要,我们才能活。不征服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就是我们和自然做朋友,天人要合一。中国古代也有征服自然的想法,荀子想制天,想能够胜天,能够战胜自然,但现在事实证明,你想制天,必定为天所制。 

天人合一不限于中国。在印度也是讲天人合一的,讲个人与宇宙是统一的。我归纳东方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我们讲人和自然是一致的,不是敌对的。 

第二个问题是文科和理科的问题。回顾一下北京大学校史,在1917年,蔡元培校长当时提出了一个意见: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 

蔡校长的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做法并没有达到蔡校长原来的想法。将来怎么办?我想再进一步,文理不但互补,而且要互相渗透。互补怎样补法呢?一个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课。比如学哲学的要学一门理科的课。不仅要互补,还要互相渗透。21世纪要发展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非文理结合不可。 

清华有两位大家,一位是大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是北大的教授;一位是大画家吴冠中,刚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科学与艺术展,还出了一本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绝不像以前讲的那样泾渭分明。从一部科学史可以看到,科学越来越深化。最早的时候,只有哲学,后来分出物理、化学,再后来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到了21世纪,我想边缘科学还要增加,增加的同时,文科和理科的互相渗透能不能达到?我想真要创新,应该从这地方创起。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学设计2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案1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