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港的变奏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的写作特点;了解本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学会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2.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时所运用的烘托和陪衬的手法。
3. 学习以贝汉廷为代表的中国海员的科学态度、实干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计划
四课时
(三),教学设计:
1.《汉堡港的变奏》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女诗人柯岩1979年写的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在学习本课时,一定要弄清本文三个特征,即:众多的事件围绕一个中心,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多种叙述方式的统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通过课文的阅读,领会这三点对于一篇复杂的记叙文写作是十分必要的。
2.本文篇幅较长,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分析。
3.本文是在粉碎“四人帮”后,针对青年人的“信仰危机”,柯岩写的一篇报告文学。今天的中学生读起来可能会产生距离感,可补充必要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让贝汉廷也成为今天中学生心中的榜样。
4.本文可设计多种导入方法,如:破题设问导入法,情感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景导入法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陶冶学生的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1984年,许海峰用“零的突破”摘掉了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2004年,刘翔用风一般的速度证明了黄种人也能在短跑直道上胜出;2008年,汶川灾区人民在灾难之后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团结精神令世界惊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我行”!
其实这种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记录下了令所有中国人激动的一刻。
二、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研习课文
(一)本文虽属节选,但结构完整,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了解全文轮廓。
(二)为便于学生了解倒叙的方法,可要求学生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部分结合起来看,提出作者为什么要把一天之中的事拆开来分别写在开头和结尾的问题。
教师提示、总结:本文先写汉堡港改变了正常节奏的结果,后写引起这种变奏的原因,运用的是倒叙方法。其作用是:①突出了结果的影响之大,强调了汉川号创造的奇迹对汉堡港的巨大震动;②先果后因,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兴趣,为急于了解顺叙部分的内容,能引人入胜地将文章看下去。
文中的一段插叙是关于配载图的来历:“德国人哪里想得到,……这盘特殊的‘棋’下了几百次。”这段插叙意在说明这份极为详尽和科学的配载图并非出自贝汉廷一人之手,它是全船人员27个不眠之夜的结晶。这样写的作用是突出了人物崇高形象,突出了中国海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细读各个部分,重点研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文章的主体部分叙事写人,主要写了什么事和哪个人?作者是怎样多角度的来具体叙述和描写这事和人的?(可指导学生先拟个简要提纲。)
2.举课文中的材料说明第一件事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反衬关系和所表现的贝汉廷的个性、风度的特点。
3.课文中对第一件事的记叙描写文字,有的要进一步体会,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思考和练习下列问题:
(1)当德国代理伸手向贝汉廷要配载图时,文中写道“贝汉廷微笑着摊开图纸”;当对方看了配载图,提出“这可是不安全吧?”的反问时,文中又写道“贝汉廷笑嘻嘻地说出了……”自己的道理。这是什么描写?表现了贝汉廷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2)“配载图”是解决矛盾冲突的关键,作者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其来历,这段插叙文字有什么作用?
(3)“这张配载图早已超出大副的业务范围,它是船长、政委、大副和所有技术力量二十七个不眠之夜的结晶。”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举课文中的材料具体说明第二件事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反衬关系和所表现的贝汉廷的个性、风度的特点。
5.举课文中的材料说明第三件事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反衬关系和所表现的贝汉廷的个性、风度特点。
6.在记叙第三件事的文字中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四个现代化的储蓄罐里投下一枚枚外汇”的句子,该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在进一步研读课文三个部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主要写作特点
(一)指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二)船长贝汉廷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写作特点:
1.叙述中时而夹有议论和抒情,并采用生动的比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顺叙、倒叙、插叙方法的综合运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情节简捷曲折,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3.反衬艺术手法的运用。文章主体部分所写的三件事,始终让贝汉廷及中国海员的胆识、才干在与对方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整个过程用写德方各色人物的傲慢与偏见,来反衬这种胆识和才干,有着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及主题的作用。
4.开头与结尾烘托手法的运用,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布置课堂作业
第三四课时
* 教学设计:
1.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以把文章作为阅读测试篇目,采用竞赛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对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及中心思想等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总结即可。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破题设问导入法,引起学生的思考。
播放一段交响乐,要求学生仔细听交响乐中的“变奏”,从而引出课题。“变奏”是音乐术语,指用变换旋律、节奏、调式等手法使乐曲发生变化。这里用来作课题,意将汉堡港的正常活动比作一支乐曲,且是一支由来已久的古典乐曲,其节奏一百多年来就是如此。可是,以贝汉廷为首的汉川号货轮来到这里却发生了“变奏”。为什么会发生“变奏”?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让我们来学习、研讨课文。
二、速读测试
(一)本文的题目是______,它节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体裁是______。
(二)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简要说说本文的轮廓结构。
(四)本文运用了倒叙手法,说说本文在运用倒叙时是怎样标志、过渡、呼应和衔接的?
(五)把本文中的补叙部分找出来。
(六)在船长贝汉廷身上都有哪些值得特别称赞的品格呢?
(七)文中只有两个有名字的人物——贝汉廷和吉亚特,说说吉亚特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八)“这是一幅何等详尽的配载图啊!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图形和数字。成千上万个部件,不仅各有各的装载部位,而且件件有尺码,有重量,有体积,件件有标号。”作者为什么如此详写呢?
(九)文章主体部分叙述完三件事之后,作者写道:“汉川号就是这样引起了汉堡港的改变节奏,为我国的海员,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十)请从下列十六个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语为三个题目填空,每空只能填一个词语,填空处写代号即可。
1.汉堡港是美丽的。岸上,一个个红色和蓝色的建筑群;港口,( )的海水翻卷起( )的浪花。
2.何况这是航海,是科学的事,有一点儿不( ),大海就要惩罚你,就会叫你船覆货没,( )。
3.在装第三舱时,吉亚特自作主张将其中两个大件不按配载图装,贝汉廷接到报告后匆匆赶到现场与他( )。
所提供的词语是:A.碧澄B.碧蓝C.碧绿D.银白E.灰白F.雪白G.死无葬身之地 H.葬身鱼腹I.恰如人意 J.实事求是 K.井然有序 L.按部就班 M.辩论 N.讨论 O.理论 P.争论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三、激疑质疑
就文体上讲,本文是一篇相当典型的复杂的记叙文。为了谱写出一曲高亢的中国人民的志气歌,作者圆熟且精巧地调用了许多艺术手段。试讨论剖析。
四、精读导引
本文艺术性很高,必须多读,多想,多比较,多品味,才能逐步体会。细读时,请思考以下题目:
(一)在记叙的顺序上,本文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二)在表达的方式上,本文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三)此外,作者在文中还调用了哪些艺术手段来加强表达效果呢?
五、疑难讨论
本文开头用倒叙方法先写汉堡港改变了正常的节奏,然后顺序写出引起这种变奏的原因。这样写强调了汉川号破例装载一套贵重设备的奇迹对汉堡港的震动之大,同时也就突出了创造这一奇迹的以贝汉廷为首的汉川号船员的高大形象,并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本文在装船部分写到德方代理误认为配载图是汉川号大副个人绘制的,作者插叙了这配载图的来历,它是船长、政委和所有技术力量二十七个不眠不夜的结晶。这段插叙突出了中国海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严谨态度,深化了人物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记叙为主,在叙述和描写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了议论和抒情,议论升华了文章的思想深度。抒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子从略。至于繁简笔法的合理运用,设喻取譬的新鲜贴切,更使得文章光彩夺目,摇曳多姿。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烘托和陪衬手法在文中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极力渲染汉堡港变奏的情景、气氛,极出色地烘托了汉川号创造的奇迹对原先怀有偏见的外国人震动之大,对树立中国人的高大形象的意义之深远。
写人物,运用了陪衬手法。文章主体部分所写的三件事,始终让贝汉廷为代表的汉川号船员的胆识、才干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第一回合,港方代理的傲慢被贝汉廷拿出来的配载图和一席科学的论证征服了,对方的傲慢反衬了贝汉廷的胆识和才干;第二回合,德国工头吉亚特违反配载图,自作主张,碰壁了,认输了,这又反衬了贝汉廷的胆识和才干;第三回合,德方验货师再三吓唬,而贝汉廷从严要求的绑扎结果使他不得不钦服,这又反衬了贝汉廷的胆识和才干。总之,整个过程中,德方各色人物的傲慢与偏见,对于主人公的胆识和才干,都起了反衬的作用。
附: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汉堡港的变奏》;《船长》;柯岩;报告文学(分数依次为2、2、3、3,共10分)
2.本文记叙我远洋货轮汉川号在德国汉堡破例装载一套贵重设备的经过。贝汉廷船长为首的全体船员,同港方某些人的傲慢与偏见以及种种困难作斗争,胜利完成了高难度的装船任务,赢得了港方人员与当地人民的赞扬与敬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文章鲜明表现了贝汉廷船长和海员工人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唱出了一曲高亢的中国人民的志气歌。(10分)
3.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的起始,故事的引子:倒叙汉堡港改变了正常的节奏。
第二部分,文章的主体,故事本身。
①接货 ②装货 ③绑货
第三部分,文章的尾声,故事的结局(10分)。
4.开头倒叙部分结束时,用了“这是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一句作结,从时间上作了明确交代;然后用“故事却要从三月说起”一句转入顺叙;过渡极为自然。顺叙部分把情节叙述完以后,又用“汉川号就是这样引起汉堡港的改变节奏……”一句作结,同开头的倒叙部分遥相呼应;然后用“于是就来到了四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一句提起结尾部分,使它从时间上与倒叙部分衔接起来。(10分)
5.“船长”展示了配载图,德国人误认为是大副绘制的,这里作者巧妙地插叙了配载图的来历。(10分)
6.(1)爱国热情与科学态度、实干精神的紧密结合;(2)来自群众、团结群众、领导群众、代表群众;(3)气量宽宏、举止从容的“儒将”风度。当别人怀疑时,表现出坚定的自信;当别人赞美时,表现出真诚的自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功成业就,不露声色。高度的修养与超群的才干,在贝汉廷身上和谐地统一在一起。(10分)
7.反衬作用。汉堡的港务人员中,瞧不起中国船员的不乏其人,但以吉亚特最为典型。把吉亚特的前倨后恭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就更好地反衬出贝汉廷的胆识、才干和胸怀。(10分)
8.此处的详写是突出这幅配载图的详尽,说明它的科学性和绘制的艰难性,从而表现贝汉廷和海员们的爱国热情和求实精神。(10分)
9.议论。这议论点明了所叙的事的深刻意义。(10分)
10.(1)B D;(2)J,H;(3)O(每空2分,共10分)
六,布置作业
补充练习见练习册
七,相关资料
™ 作家作品介绍
柯岩,当代儿童文学女作家,诗人。本名冯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生于河南郑州。中学时代生活贫苦,曾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1948年考入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学习。1949年苏州解放后,参加革命,到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工作。从1954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中国少年报》等刊物上发表儿童诗,受到广大儿童和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1956年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从事专业创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艺术家协会。主要作品有:儿童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最美的画册》、《我对雷锋叔叔说》,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剧本《娃娃店》、《双双和姥姥》、《相亲记》等。1978年底出版诗集《周总理,你在哪里》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她的儿童诗多取材于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生活,用一些富有儿童情趣和思想意义的细节,构成生动有趣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以此反映出新中国儿童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美好思想、愿望,以及儿童的天真活泼,带有稚气的心理、性格,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现任《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关于“柯岩”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中国古人把绿绿的小苗称之为柯;岩就是大大的坚硬的岩石。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将加倍的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扎根大地,终生奋力的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中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柯岩的报告文学《船长》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隹作,荣获《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集。全文共九节加一段引子,课文节选的为第一节,题目也是原有的。本文作于1979年9 月,原载《人民文学》1979年11期。
《船长》中描绘的贝汉廷: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著名老船长,曾就学于上海交通大学航海系。他从做一名水手开始了海上生活,在一艘不到一百吨的小船上颠簸折腾,累倒吐血,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全国解放后,他从实习二副升为船长,过硬的航海技术深为外国人所折服。“十年动乱”中历尽沧桑。由于对祖国的航海事业的热情终于使他重返大海。在远航中,他处处维护民族尊严,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激情,被国外友人誉为“邓小平式的船长”。
™ 妙文赏析
柯岩谈《汉堡港的变奏》
《汉堡港的变奏》,是从柯岩的报告文学《船长》中节选的。为了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今年三月的一个星期天,我们走访了柯岩同志。
一提到这篇文章,柯岩同志就陷入了深沉的回忆之中。良久,她微微一笑说:“这得从头说起。”
“四人帮”垮台后,生活一下子全变了,但人们的心灵上伤痕累累,青年中发生了“信仰危机”,他们感到受骗太深,什么也不相信。我想,应该把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物,把他们的精神力量,人格力量,用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传递给青年,于是我就拿起了写报告文学的笔。
继《奇异的书简》之后,由《人民文学》牵线搭桥,我接触了汉川号船长贝汉廷,开始了《船长》的写作。贝汉廷是被公认的一位社会主义新人。我读了有关他的大量材料——先进事迹,船赴汉堡港的专题报告,他和外商洽谈的外交记录等等。我确信贝汉廷对青年是极有吸引力的。他是远洋轮船长,跑遍全世界各大港口,生活在蓝天碧海之中,能唤起青年们的遐想;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甘愿为她受屈、受累;他身负重任,常年乘风破浪,是一个男子汉;他是高级知识分子,谙熟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这对青年追求知识,该产生多么强烈的诱导力!于是,等贝汉廷的船只回来,我便到汉川号上去住了十多天,通过亲切交谈,我们成了好朋友。我更加确信贝汉廷是一个“富矿”。
怎样写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呢?在构思作品时,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琢磨我的读者的爱好,设法抓住他们的心。在这篇作品里,我想必须把贝汉廷的才能写足,把他受的挫折写透,才能着重展现他的精神世界,才能使他的形象扎根于青年人的心中。
文章发表后,果然得到了青年们的强烈反响。有的来信说,我在动乱中只喝了几口水,就灰心丧气,说什么“看透了”,这说明我缺乏坚定的信念,缺乏执着的追求,有的说,国家的希望在哪里?就在老一代的贝汉廷和学习贝汉廷的新一代身上。
当柯岩同志把她的思绪从五年前的记忆里拔出,落脚到今天时,一种难以抑制的哀思,沉浸到了她的言谈举止之中。她说:“有一个不幸的消息:贝汉廷同志牺牲了!他最近死在西班牙海岸的斯卡湾。他心力衰竭,本来是不能去德国接船的。然而,他最熟悉对方,那里需要他,他放不下。接定了船,返国途中,他因用脑过度,在一个会议上倒下去,就没有再醒来。我把我的无尽的哀思,写成了一首诗,发表在二月号的《上海文学》上。如果有时间,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在读《汉堡港的变奏》时,找来对读一下。
最后,柯岩同志满怀激情,以洪亮的声音结束了她的谈话:“我坚信,一个优秀的人是不会死的,他活在千万人的心里,他会在青年人的心里复活。”
™ 英雄船长贝汉廷
1926年4月23日出生的贝汉廷,1949年6月毕业于上海吴淞商船学校航海系,先后在海鹰轮船公司、华南海运局、上海海运局,中捷海运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公司,上海航道局,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工作,1958年起从事远洋运输事业。1962年起任远洋船长,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期担任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指导船长,1979年和1981年两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1年,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成立,贝汉廷调到该公司工作。1962年,贝汉廷被任命为船长,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远洋船长。1964年,贝船长指挥友谊轮抵达阿尔巴尼亚都拉斯港,正在那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全体船员并合影留念。就在这次周总理接见时,贝汉廷向总理说:“我一辈子不离开船,不离开海洋!”文革期间,贝汉廷船长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调离远洋船,到上海航道局,在挖泥船上任三副。1974年,贝汉廷回到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重返远洋船。他热爱祖国的航海事业,刻苦钻研业务,并以非凡的毅力自学了英语和法语。30多年来,他先后驾驶了15艘远洋轮船,到过40多个国家,80多个港口。为发展祖国的远洋运输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人有人的风度,船有船的风度,国有国的风度。”这是贝汉廷船长的名言。过去的航海家风度是以顽强不挠的精神探索新的航路,追求新的地理发现,开拓新的贸易。新中国航海家的风度是“投身航海立志报国”。贝汉廷年轻时立下誓言:“要把我最大的力量贡献给祖国的航海事业。”此后,不论是在沿海航行的小吨位船上,还是在万吨远洋轮上,不论是文革时被调离他热爱的远洋事业,还是拥有了各种荣誉称号后,贝汉廷时时刻刻都以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祖国奉献着。
1978年4月,贝汉廷船长指挥汉川轮抵达德国汉堡港,准备装运国内急需的成套化纤设备回天津。然而,这套设备总共44个大件,近5000立方米,其中最高4.3米,最长37.8米,外型不规则,装卸运输中不能碰、不能压,属于超长,超大,贵重货物。以汉川轮的情况,若想装上这批货物,无疑是要用一艘船装一船半货。德国人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能一次装回这批货,他们只相信自己的船员,只相信德国式精确,严谨的工作作风,他们说:“这套设备任何一条船也装不下。”
贝汉廷船长拿出了一份合理的配载图,并讲解了本船的技术状况,对返航沿途的气象水文情况的综合分析,配载图精确的数据,准确的计算,贝船长全面系统的讲解让德国人折服了。这是贝船长率领船上的技术人员在卸货的27个日夜里,前往码头堆场实地测量核对每一件货物的实际尺寸,回船后根据船舱甲板所有部位的不同形状、结构及负荷,把货舱、甲板1∶100比例的布置图纸贴在木板上,再把货物按同样比例缩小做成硬纸模型,反复组合,反复在船图上模拟装载,使每件货物在舱内或甲板上都找到最佳装载位置,再计算这样的装载是否符合稳性要求,一切都令人满意后制订出的配载图和装货计划。而综合分析是贝船长根据多年航海经验,同时搜集所有有关资料,精心地拟定的装货后回航计划。这是一份汉川轮所有船员心血的结晶,也是贝船长作为一个航海家智慧与指挥能力的代表作。当汉川轮奇迹般装完成套设备时,古老而以严格节奏运行的汉堡港轰动了,港口当局、装卸公司、港内停靠的其他船舶船员,都前来实地考证参观。装卸公司拍下了装货全过程照片存档,电视台三次到船采访拍摄新闻。德国人赞叹:“杂货船把货物装到这种水平,在汉堡港还是第一次。”“这是汉堡港一百多年没有过的。”
1981年3月,贝汉廷在荷兰鹿特丹港,把净体积6000多立方米的34大件成套设备,有条不紊地装在甲板舱盖上,创造了“汉川”轮装货最高纪录,再一次震惊了荷兰海运界和新闻界。过去的航海家在开创了一条新航路之后,航行资料在一段时间内对其他人是保密的。而贝汉廷船长在国外每开创一次“前所未有”之后都要求对中国船同样对待。中国从南斯拉夫进口四条“川”字号船的冷藏舱多次出现水渍货损,船开进船厂,查不出原因,厂方拒绝保修。贝汉廷仔细查阅设计图纸,找出了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向厂方争得七十多万美元保修费,从根本上解决了货损问题。其他三艘“川”字号也得到了保修。这四艘“川”字号船在荷兰鹿特丹装卸货物,装卸公司每次都要收取冷藏舱的“困难作业费”9000多美元。1980年,贝汉廷指挥的“汉川轮”抵该港后据理力争,使对方同意今后不再收取四条船的“困难作业费”,为此公司给他记二等功一次。
英国伦敦港的装卸工人们根据一则报上的消息认为滑石粉会致癌,装卸工会决定:不卸滑石粉。贝汉廷的船到港后,他找到装卸工会的负责人,以幽默的话语,真实的分析说服了负责人,负责人向工人们转述了贝船长的话,装卸工们觉得中国贝船长说得对,他们卸货了,并且同意凡是中国船运来的滑石粉只要包装不破都给卸。
航海是一项古老而又要创新的艰苦行业,是一项英雄才能从事的事业。航海家,应该像大海一样渊博,应该既是探险家,又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外交家。1979年3月25日,贝船长指挥“柳林海”轮从上海港出发,横跨浩瀚的太平洋,于4月18日抵达美国西雅图港,中断30年的中美海上运输航线以这艘悬挂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船的到来恢复了。西雅图港务局局长丁斯莫尔先生对当年中国“柳林海”船长贝汉廷说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虽然我们开来的是空船,但却装满了友谊。”贝汉廷受命指挥柳林海轮完成首航任务后,他为这次特殊航行做了精心而充分的准备,把能想到的地方都想到了。柳林海轮前往美国途中,美国有关方面发来电报,询问“柳林海”的英文名称是什么,这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工作严谨的贝船长找船上的翻译一同仔细地探讨船名准确的翻译,回报中还专门附文,介绍了中国船名的命名规律以及船名所在的地点——河南柳林的情况。
贝船长认为,国外很多人根本没有来过中国,他们从来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中国人民是什么样。挂五星红旗的中国船去了,就代表着中国。我们在国外工作得好坏,对国家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把工作做好了,就是为国争光,做不好,就会给国家丢脸。为了让船员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专门主持讲座,详细地给大家介绍美国的情况、美语的特点、各种交际的礼仪等等,使船员们在美期间表现出有素质,有风度的新中国海员形象。
柳林海轮停靠西雅图港期间,贝汉廷船长拜访了港口和当地许多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访者。他还通过电视向美国观众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他流利的英语、独特的人格魅力使美国人叹服。使“中国”,“柳林海”和“贝汉廷”成为当时媒体最热门的名词。当地人称赞贝船长、中国船员“具有中国民族优美的风格”,“不但是海员,而且是友好使节”。“你们这次首航西雅图港太成功了,我们也分享了你们的荣誉。西雅图的电台、报纸、电视台这几天是为你们办的。这里的人都向着你们。”
1985年3月,贝汉廷带着7种药和英文的病症说明,飞往德国接收集装箱船香河轮。抵达德国后,贝船长立即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接船工作中,早已把自己的病情抛在了脑后。4月9日,香河轮驶出了船厂,贝船长指挥船从汉堡到奥斯陆,再到伦敦、安特卫普,穿梭于西欧各港满载货物后开始返航。4月23日,香河轮航经西班牙拉科罗尼亚港附近海面,贝船长忽然感到不适,他吃力地对政委说:“我吃不下饭,不想吃了……我讲不动了……”话没说完,他就靠着沙发倒下了。船医采取了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西班牙的直升飞机飞来将他送往医院。可是,贝船长还是走了。西班牙法医对贝汉廷遗体进行了解剖,死因结论是:“疲劳过度,心力衰竭。”4月23日,正是贝汉廷船长59岁的生日。他用生命实践了对周总理、对祖国的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