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1-02 |
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术,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政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追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董仲舒把“仁”解为“天心”,仁的根据不在人自身,而在于天。仁是天的意志与仁的血气相结合的产物。仁的化身和理解形式就是天。在道德实践的具体操作中,仁发于外,惠及广远,而义则发于内,从我做起,严格自律。这显然已与先秦以来各家学派“血亲为本”的仁义主张形成了鲜明比照。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儒家的主体性思想“太过理想主义”。儒家以“内圣外王”为自己的理解人格,使人“望而生畏”乃至“望而却步”。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所以孔子也有不敢以圣者自居的感激,至于“外王”,孔子虽有“从政”的欲望,不时发出“沽之哉!沽之哉!”的呼喊,但一生官运总是不太亨通,结果只能发出“乘桴浮于海”的悲叹。儒家思想刻意追求神圣性而往往忽视对普通民众进行必要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制教育。
儒学偏离了社会大众,两千多年来,儒学基本上是一种“士”的文化。尽管长期以来对社会的 | |
| 标题: |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
| 文件大小: |
16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