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大小猫洞》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2-19


  11、大小猫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教学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

    搜集牛顿等的有关资料以及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预习,完成字词积累、了解作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读顺文。查找工具书,流利朗读课文。
   2、读作者,读文意。大致了解作者;指出文章论点,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金克木(1912年8月—2000年8月5日)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只上了一年中学就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其最高学历不过是小学毕业。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在印度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中纵横驰骋,称得上是真正懂得印度文化的为数极少的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道,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梵、巴语学者,现在我国年轻一代的梵语学者们,都曾受惠于金克木先生。他的专著《梵语文学史》是学习印度文学的必读课本。他不仅研究印度文化最古老的经典,对印度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功底,而且对于印度近现代的论述也不落俗套,独具慧眼。他论述泰戈尔,不是把泰戈尔与印度文化隔离开来,作为孤立的人来研究,而是把这颗印度文化的璀璨的明珠放到印度文明的长河之中,他能真正懂得并欣赏泰戈尔;《略论甘地在南非早期政治思想》、《略论甘地之死》等文章,运用他对印度社会的了解,分析了印度近现代的社会状况,历史地、客观地对甘地作出了评述。金克木先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是多才多艺,他的诗、文,文笔清秀,充满美感,寓意深刻,颇有韵味,有《旧巢痕》、《难忘的影子》等文学作品著世,《天竺旧事》把人们带回到四十年代的印度,给人们留下了印度文化方面的宝贵资料。金克木先生健谈、博学、多闻、敏锐。据金先生早年的学生回忆:1949年他们进北大学习时,作为梵语教授的金先生却给学生们上政治课,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还深入地钻研过政治经济学,有的学生至今还能记得金先生当时对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所作的深刻阐述。其实不光是社会科学,举凡数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广泛涉猎,他很有兴趣地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等数学问题,他在临终前不久写的一篇文章中就涉及到高等数学的问题,为此还和北大数学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亲属的孩子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他早年即同数学大家华罗庚先生很谈得来,华先生也是文理兼通。他还曾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请教过丁石孙先生,并能从丁先生的解释中判断出他所擅长的数学研究领域。金克木先生晚年虽出行不便,但他对新思想、新事物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对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无不具有深入的了解,对许多社会现象、社会时尚都有深刻、绝妙的评论。金先生临终前还注意到目前正在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他以一位饱学之士和哲人的眼光不无忧虑地指出: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麻烦,如不慎重从事,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麻烦,但是我已经看不到了。晚年金克木先生在《读书》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讨论各种学术文化问题,影响很大。2000年8月5日金克木先生以88岁的高龄仙逝。
二、导入。
  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哪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牛顿)。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纽顿推出来的“万有引力”,是世界上头一次的发明,是至今科学中的根本原理。近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原理的新发明,没有那一种能够驾乎万有引力学说之上的。纽顿对于科学既是有这样的特别聪明,试看他对于别的事情是不是一样的聪明呢?照我看起来,却有大大的不然。有一件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证明纽顿做事,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他的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因为他很爱那两个猫,所以猫要怎样行动,他便怎么样去侍候。譬如他在房内读书、试验,猫要出门,他便停止一切工作,亲自去开门让猫出去。如果猫要进到房内,他又停止一切工作,去打开房门让猫进来。那两个猫终日总是出出入入,弄到牛顿开门关门,是麻烦不堪的。所以有一天,牛顿便要想一个方法,让那两个猫自己出入自由,不致扰乱他的工作,总是去开门关门。他所想出来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把房门开两个孔,一个是很大的,一个是很小的。在纽顿的思想,以为在门上所开的大孔,便可以令大猫出入;在门上所开的小孔,便可以令小猫出入。像这种思想还是大科学家的聪明,这件事实还是大科学家做出来的。照普通的常识讲,开一个大孔,大猫可以出入,小猫也当然是可以出入,那么开一个大孔便够了,又何必要枉费工夫多开一个小孔呢?在常人都知道只要开一个孔,大科学家的纽顿偏要开两个孔,这是不是可笑呢?科学家做事,是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呢?由此便可以证明,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科学家有了一艺的专长,未必就有种种学问的兼长。
  那么金克木先生的《大小猫洞》又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呢?
三、听读活动
  1、提出听读的要求——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故事外的议论性语句。可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①先从总体上看文章是立论还是驳论。
  如果是立论,那么其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②初步理解本文的思路和逻辑结构,了解二分一总的基本框架。
    2、教师范读
  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

四、思考活动

    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与练习”一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五、讨论活动
  讨论目标——文章的主体是哪两个故事?故事本身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方法——反复阅读课文,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注意语句所隐含的命题。(人们平常说的言外之意)
  讨论要点——①文章的思路
        ②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③作者写作的意图
        ④文章难句的理解
六、交流活动
  1、文章的思路文章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门洞,从门联想到文庙的门,从文庙的门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北大的门和桥,思路可谓流畅。
  2、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
  分论点一——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本文的论点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隐含在文章中的。换句话说,是读者读出来的。以中心论点为例,“故事里面有道理”是文章最后一句话“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的预设。所谓预设,就是语句所隐含的命题,或者说是人们平常说的言外之意。
  3、作者写作的意图
  本文的核心主要在于分论点,即作者在文章当中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
  第一个故事
  表象:开猫洞应当从猫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
  隐喻:猫指的是人,作者的思想是,社会的管理不应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当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故事
  表象: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隐喻:作者的思想是,门和桥的设置和使用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
  4、文章难句的理解
  A.“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
  ——从表面看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楚国的标准是人而齐国的标准是等级,作者应当批评齐国才对。其实,作者在这里同样是用了隐喻的手法,即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而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做事从实际需要出发。
  B.“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所隐含的命题是“故事里面有道理”。
  5、文意综合
  这篇文章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谈到文庙的大门即“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
  ——作者要告诉读者的就是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地分析,还可以有所区别,第一个故事宣传的是共和的思想,即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第二个故事宣传的是民主的思想,即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七、课堂延伸
  阅读下列寓言故事,说说这些寓言的本意可能是什么,换个角度还可以怎样认识。
寓言故事
  ①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③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④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借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⑤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他鸟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⑥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⑦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

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⑨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伊索寓言》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乌鸦的故事——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
  驴子跟狼的故事——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钱钟书换个角度后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讽刺现代有些人,阴险狡诈,自己靠别人活着,却不希望别人活着。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斥责现实的一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天文家的故事——“下去”指的是下野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下野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乌鸦的故事——讽刺有些人装模作样,装腔作势,挂着羊头卖狗肉,外看起来,连鼻子上都装着知识,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自己得不到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跟谁过不去。
  牛跟蛙的故事——就是不承认缺陷,明明是缺陷,偏偏说成是长处。什么缺陷都可以说成好的,也就没有缺陷可言了。因为彼此都把缺陷当长处,都陷入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也就与世无争。实质上,他们是不思进取,不思改造。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意思是说有钱人往往贪婪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其意有二:讽刺旁人嫉妒,总想分点甜头,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唯一的办法值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前提是假设诉苦经者自己尝到的甜头是应得的。其二,如果享用葡萄纯属非分,那就是讽刺诉苦经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
  驴子跟狼的故事——那是说有些屠夫狡猾,他们戴上了医生的面具,他们打着行医的幌子去杀人,以伪善的面具干坏事,实际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板书:                     11、大小猫洞

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
                 分论点一——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大小猫洞》教案7
《大小猫洞》教案6
《大小猫洞》教学设计4
《大小猫洞》ppt课件(9页)
《大小猫洞》导学案3
《大小猫洞》ppt课件(11页)
《大小猫洞》教学实录
《大小猫洞》导学案
《大小猫洞》ppt课件(15页)
《大小猫洞》练习题
《大小猫洞》学案
《大小猫洞》学案练习及答案
《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大小猫洞》说课稿
《大小猫洞》原文阅读
《大小猫洞》教案及练习
《大小猫洞》学习要点
《大小猫洞》ppt课件4
语文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大小猫洞》教案及练习
《大小猫洞》教案3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大小猫洞》练习设计
《大小猫洞》教案2
《大小猫洞》ppt课件3
《大小猫洞》ppt课件2
《大小猫洞》图片素材(4张)
《大小猫洞》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