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五年级上 >>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2-1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
     望天门山        山行
    (唐)李白      (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    寒山 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    白云 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    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    霜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吟“是有感情。生2: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五:幻灯片内容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
  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双流区2021-2022学年度五年级上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检测试卷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重难点总结2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七》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八》教案1
五年级上《松鼠》课堂实录
五年级上《松鼠》说课稿
五年级上《松鼠》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二》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要点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写字表、生字组词带拼音
习作《推荐一本书》教学设计2
习作《推荐一本书》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读读写写词语解释知识点汇总
《题临安邸》教案6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
习作《“漫画”老师》表格式教案3
习作《“漫画”老师》教案3
《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将相和》教案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