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时间 |
|
课时安排 |
2 |
序号 |
|
|
教学内容 |
杂文两篇《夏三虫》 |
|
教
学
目
标 |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课文时代背景、课文主旨、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相关内容基础上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追求。
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
|
重
点
难
点 |
从《夏三虫》看鲁迅作品特点,进而引申到对鲁迅杂文的认识,对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加深理解。
|
|
课型:预习课 课时: |
|
预习
目标 |
积累生字词,在掌握课文时代背景、课文主旨、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相关内容基础上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追求。 |
|
导
学
提
纲 |
导学提纲内容 |
教法学法 |
|
1、 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正音。
3、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
(2)概括文章的内容。
4、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解说这三虫?
(2)、从三虫的对比中,作者为什么最爱跳蚤?
(3)、本文是否真的是在写这三种虫?用这三种虫子是在类比社会群体中什么样的人呢?
5、拓展:尝试用《夏三虫》这种类比手法表达某一观点,如“花孔雀”、“仙人掌”等。 |
|
|
预习
反馈 |
三虫分别类比社会中的哪三类人。 |
|
|
预习
小结
|
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理解文章,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思想追求。 |
|
课
后
反
思
|
|
|
课型:展示课 课时:1 |
|
展示环节 |
具体内容 |
教法学法 |
|
知识
回顾
|
学习过的鲁迅文章
|
|
|
展示
目标
|
理解文章的类比写法,作者的思想追求。
|
|
|
展示
内容
|
详见预习提纲
第一展示任务:1、2
第二展示任务:3
第三展示任务:4、(1)(2)
第四展示任务:4、(3)、5
|
|
|
展示
总结
|
在展示中合作比较默契,而且敢于接受其他组的质疑。
|
|
|
反馈
检测 |
用类比的手法写一段小短文。
|
|
|
课
后
反
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