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5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1-17 |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旨。
2、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
3、欣赏作品的生花妙笔,积累词语,名句。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体;
2、教学难点是如何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教学方法
阅读欣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不论贫富、美丑,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精神天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
二、新授
1、作者简品:
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863---1869年,创造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完成了他创作历程中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经12次修改,完成第二步里程碑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
1889---1899年,创作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2、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3、题解: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向人们提出疑问,揭示了主人公在土地方面的贪得无厌。
4、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和老师、同学交流。
5、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反复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 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课文,并讨论下列文题:
1、对于主人公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句子有哪些? 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并进行简要分析。
提示:探究角度:修辞手法、人物描写传神 词语、感受体验等。
用“我喜欢--------------,因为----------”说话。
2、赏析精彩段落:读57---60自然节,回答下列问题。
(1)“尽管双腿……加快速度”前后两个分句矛盾吗,为什么?
(2)选文对主人公的描写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有一个情节“他正准备停下脚步,却突然听到巴什基尔人仍在对着他呼喊。”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刺。
4、为什么我们对文章所叙述的人物的贪得无厌不感到厌烦?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文章两次写到帕霍姆买地,一次写他用脚“圈地”,均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贪婪,但我们不觉其烦。这是因为作者总是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的贪婪进行刻画。
5、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六英尺’?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6、讨论小说的主体。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
7.开头部门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
三、写作特色
1、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
四、课文结构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两次买地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贪得无厌)
结局:帕霍姆悲惨死去
尾声:仅得埋葬之地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文意。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熟读领悟文章写作特色。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