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诗人谈诗》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1-01


诗人谈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能力目标: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3、情感目标: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
2、教学难点:准确地形成自己正确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10-4-40)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作者简介
1、曾卓
曾卓(1922-2002年),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当代散文作家、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散文集《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
2、鲁藜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当代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二、反复诵读,自我赏析
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将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
1、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3、小结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四、再读原诗,品味含蕴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五、完成补充习题
1、不看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不久,有风从北面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2)《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反映了生活在自由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 的诗人的纯净、乐观 的心。
2、《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一个“流”字先后用了两次,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这样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同。前一个指(月光)如水一样流淌,这里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使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也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后一个指(星)移动。
3、《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4、曾卓评诗善于画龙点睛。他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句诗,体味“感觉到”有其特定的含义。对此,请说说你读诗的领悟。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使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二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他自己”,从而点明诗人鲁藜的个人感受是与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融合在一起的。
5、对曾卓这篇诗歌评论有以下几点分析,请你找出错误的一项并予以修改。
(1)全文六段,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又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中间几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作者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虽然这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短文,但是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现而写的,所以才对读者有所启迪作用。文中提到的“偏爱”,可能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致,但也可能包含着这首诗歌被人们忽略了的意味。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好诗被忽略并不少见,问题是诗本身是否真是被忽略的好诗。
(3)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如果我们仔细体味一下曾卓对诗的意境的复述,正是他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的结果。
(4)我们通常说的读诗要有独特的感受,就是指不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如果曾卓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意义就不够重大了。
第4句“意义就不够重大了”应该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6、研读诗句,解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世人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7、阅读鲁藜的短诗《泥土》,回答问题
(1)理解诗意,完成下面的填空
《泥土》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全诗仅两节四句,前后两节在意思上有一个转折。前一节着重在告诫,告诫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不要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以致给自己带来没完没了的痛苦;后一节着重在劝勉 勉励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考虑索取,而要多些给与,甘做为人民事业铺路的泥土
(2)这首小诗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高贵的、特殊的”比作“珍珠”,把“平凡的、普通的”比作“泥土”。妥帖精当,形象鲜明,含义显得显豁而精警深刻;运用对比,将“珍珠”与“泥土”两两对照,取舍分明,发人深思。
(3)这首格言式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古往今来的诗歌中,有不少体现这种思想的名言,请从你的记忆的仓库中举出两例,工整的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表现了诗人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2、3、4题
教学一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诗人谈诗》练习题
《诗人谈诗》教案4
《诗人谈诗》表格式教案
《诗人谈诗》学案
《诗人谈诗》课文阅读
《诗人谈诗》教学反思
《诗人谈诗》ppt课件5
苏教版《诗人谈诗》ppt课件4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2
《诗人谈诗》同步练习
《诗人谈诗》ppt课件3
《诗人谈诗》学习要点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ppt课件1
《诗人谈诗》ppt课件2
《诗人谈诗》教案1
《诗人谈诗》ppt课件1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