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孟子选修:主要思想
作者:zhangxizheng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10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山东邹县东南),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的孙子,名及)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众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却述“唐、虞、三代之德”,诸侯认为孟子的主张迂阔而不切实际,因此都不予以采纳。于是,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论性善
 “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论行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如何将这些善端存养扩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是修身的第一要务。
(一) 事亲为大  孟子认为人伦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事亲即子对父之“孝”与幼対长“悌”最为重要。只要能事亲,推而广之,便能移孝作忠,侍奉长上;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就能实现治平大业。
(二) 守身为大。孟子认为君子要秉持操守,严格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孟子肯定人有物利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他强调人求利逐利一定要合乎仁义、礼义、道义。如果不合乎义,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也不该为,不能取;如果合乎义,则无所畏惧,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三) 内省养气。孟子认为对自己的行为要“内省”,即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则于人。他特别重视要养气,即“养吾浩然正气”,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四) 行己有耻。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他把无耻之徒视为“非人”,即等同于禽兽,可见他非常鄙视那些失去了人的善性而不知羞耻的人。
(五) 主张用中。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主张,反对杨朱、墨翟两家各执一端的做法,也反对“执中无权”的行为。孟子认为人面对取与不取、与与不与、救与不救、死与不死等选择的时候,都要认真权衡其轻重缓急及利弊,要判断其是否合乎“义”。
论教育
孟子以“性善论”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金乐)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他看来,人性本善,皆有善端,仁义礼智都是根之于心,所以教育之道,要顺应本性,循序渐进,使其自动扩充,而臻于圣贤之境,便能达到教育目的。
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有标准。孟子认为,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就像射箭一样,必须使学者能做到射中靶心才行。标准既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不能因人而异,随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高标准,是希贤希圣,即培养明人伦,知礼仪的“劳心者”——君子。
二是环境移人。孟子认为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善恶。尽管善端与生俱来,但后天不良的环境会破坏人的善端,使人由善变恶,所以孟子很重视改善从学者向善的环境。同时,孟子又看到了环境移人的另一方面,即认识到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恶劣的环境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增进人的智能,加深人的阅历,促进人成为大有用的人才。
   三是教学多术。在教学上,孟子说“教亦多术”,他认为“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和“不屑之教”都是教育人的方法。他强调启发教育,认为应该启发和诱导学生,以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在学习上,孟子要求从学的人要学会从实践中反求诸己,自动自发。他提倡学习时要能独立思考,心领神会;提倡知人论世,强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孟子还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
论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把“仁”由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仁政”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其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人民期盼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灵涂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人民如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因此,孟子认为这样的时代最有必要也最适合于施行仁政。
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想。
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保证。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君主为政要先仁义,后功利。一个国家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义的尊则行事。君主决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损于仁义,这样才能得道百姓的拥护。
二是统治者要学会“推恩”。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见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应该推己及人(推恩),行“不忍人之政”。
三是发展生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只有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才能发扬孝悌忠义的思想,所以孟子提出“省刑法、薄赋税”“不违农时”等主张。
论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精华,也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至今还闪烁着民主的光芒。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家重要的组成要素,有人民才有国家、社稷和国君。一国诸侯与社稷的地位都可以变置,唯有人民的地位不容动摇。和同时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二是得民者得天下。孟子认为,邦国的主权在民。舜得到天下,其政治的合法性是得到双重保证,一重是天的接受,另一重是百姓的接受;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人民的拥护,国家政权才具有合法性。“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如果得不到丘民的拥护,则必然要失去天下。在孟子看来,如果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所以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是杀掉了独夫民贼,而不能说是犯上作乱。孟子甚至还认为,人民也有权力“出尔反尔”。为了得民君主应该施行仁政,与民同乐。
三是保民之道。人民既然是天下的根本,那么君主就负有保民的义务。保民之道包括顺民安民养民教民等诸多方面。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安民指通过省刑法、止战争等手段,使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养民指发展生产,使人民衣食无忧。教民是发展教育,以明人伦。


论王道
为了反对当时的诸侯王所崇尚的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两者都追求称王天下,但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同:王道通过“仁政”来彰显道义,以攻心为主;霸道通过武力争夺名利,以杀伐为务。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被他视为罪人或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孟子的王道思想,与他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道的基础。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在他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的基础。二是王道的范畴。王道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三是王道的前景。耕织并重,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孟子提出了实现王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先。因先就是国家政治制度仍然遵循先王的遗规,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对社会分工有高度的认识,反对君民共耕的贤君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尊贤。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有贤能之士来辅佐其政。对贤能之士,要致敬尽礼,优遇重用,以达到“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的效果。
三制民之产,教化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他认为明君要“制民之产”,使民众生活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劝导人民依礼而行。通过使本国人民安居乐业,来实现吸引他国人民前来归附的王道目标。
四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反对国君好战杀人,并视煽动国君战争的人民为“民贼”。不过,孟子也认为,如果战争对人民有利,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便可以诛其君,吊其民。

论其他
除了以上论性善、论行为、论教育、论仁政、论民本、论王道之外,孟子在其他方面的论述,也有许多可鉴之处。
在伦理道德上,孟子全面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观。这是对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发展。
在文学评论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对诗歌的理解,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这就是以意逆志。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知人论世”。
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对真诚、勇气、诚信、尽职、快乐等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在治国管理方面,孟子提出了“以德服人”的主张,他认为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还在察人察言用人减税社会分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孟子还对古代圣人和当时的许多人作出了精彩评价。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先秦诸子选读概况之儒表法里之道—经典智慧与人生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教案合集
《先秦诸子选读》之《墨子》教案合集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孟子》教案合集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导学案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
《百家争鸣》flash素材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六单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之法家学派(韩非子)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解读和使用ppt课件
《论语》与孔子ppt课件
人教版选修《庄子》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