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03 |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洞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回家查找诗句的诗意;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课前引导学生交流预习体会,可自由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用一句话说说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2、抄写好了,请认真地对照一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尤其是“亭”这个生字,看看它怎么写的?(为了节约时间和加强学生对“亭”字的印象,可在课前把诗抄写在黑板上,故意把“亭”写错,让学生主动发现) 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教师范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 三、合作探究,析文入境 1、现在大家会读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谁能通过预习,大致地了解这首诗?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景象?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4、看看诗题,什么叫“独坐”? 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什么样的情景? 若这个独坐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寂寞) 5、有感情读这两句诗。(指导朗读) 6、你知道这位独坐在敬亭山上的诗人是谁吗? 那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谁能说出有关的资料,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7、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请看后一句。 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9、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10、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11、有感情读这句诗。(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能体现作者孤独寂寞的词) 12、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 13、有感情读古诗。 四、梳理巩固,拓展应用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请大家再看一首(多媒体展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作业(任选其一) 1、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根据诗意画一幅画。 3、课外可搜集李白写的其他的诗,读一读。
板书: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使人孤独落寞的感情,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一个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就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