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森林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课文阅读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8-05 |
近日,国家林业局开展了“中国公众森林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这次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5市展开,共实地访问了l050户。
绿树清流:都市人的理想环境
在请接受访问的公众确认“理想的生活环境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时,电视机、汽车、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空调、现代化工厂等选项的中选率都远远低于“干净的空气”(30%)、“绿地花草”(19.7%)、“清澈的河流”(9.9%)和“树林”(8.7%)的比例。
通过归类分析可以发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是当前都市公众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核心构成条件,其中与“空气”“水”及“植物”相关的因素所占位置最为显著。
人们在理想生活中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倾向也在公众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选择中体现出来。在回答这一问题时,62.4%的人强调“长久持续的经济发展是最优先的考虑,但这种发展应确保不会破坏环境和影响子孙后代”(平衡发展论);29.8%的人主张“即使影响经济发展,也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最优先的考虑,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乃至危及人类生存”(环境优先论);只有7.7%的人主张“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其他任何事情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都必须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优先论)。
公众对森林保护的关心程度整体上升
73.1%的受访公众表示自己对于森林保护、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事务的关注程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6.5%的公众报告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于城市绿地建设的关注程度最高,关注的群体高达83.2%;其后依次是对于禁止砍伐森林的措施(69.4%),有关乱砍滥伐森林的新闻报道(66.8%)等。
交叉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高低与关注度高低显著相关,高文化程度者对于各类信息的关心度普遍高于低文化程度者。
城市公众对林业信息关心度的上升与环境状况的恶化及重大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77.8%的公众报告重大灾害及生态环境中的反常现象是自己关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54%的高关注度公众报告其关注度提升是由于“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公众的森林生态保护意识有所提高
近年来,森林保护与国土绿化方面的宣传有所加强,92.3%的人反映曾通过大众媒介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50.8%的人感到,与80年代相比,人们目前在森林保护、国土绿化、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的工作“稍有进步”,23.9%的人则认为“进步多了”,11.7%的人认为“稍差一点”,3.6%的人认为“差多了”,另有7.7%的人认为“和80年代差不多”,4.2%的人感到难以判断。
在若干有关森林及生态环境知识测试题的回答中,59.6%的人正确地答出了我国的某个自然保护区,80.5%的人答出了3种以上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在讨论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对环境及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具体作用方面,被调查者都举出了诸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减少水土流失”等内容。
但是,有些相关知识的缺乏也不能忽视。尽管有近三成公众报告参加过植树造林活动,但只有49.9%的受访者准确答出了我国的植树节是哪一天;也只有51.1%的人能答出我国森林保护与林业建设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国家林业局;而准确答出我国森林占国土面积比例的公众只有21.7%。
森林生态保护工作尚待强化
对90年代以来我国在森林保护和国土绿化方面的工作持肯定意见者明显低于持否定意见者,在一个以“1”表示“很不满意”,以“5”表示“很满意”的5级量表(一种测量被调查者意向的方法,也称利克特(R.I.ikert)量表。它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被同意的程度分成5级,即“完全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完全不同意”,根据被调查者的选择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得知其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上得到的测试结果表明,公众的评价处于
稍高于“一般”的水平。在具体工作的评价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对公众的宣传”与“政府重视程度”均高于“一般”水平,而“资金投入状况”与“政策执行力度”则低于“一般”水平。
交叉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公众对当前森林保护及国土绿化的满意度越低。对于目前森林保护、国土绿化方面的资金投入、政府执行力度,来自高文化程度公众的批评最为明显。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调查人员直接让受访者评论现有政策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关系时所处的实际状况,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认为目前“虽然有保护环境和森林的政策,但未能有力地执行’,(55.6%);处第二位的观点认为“现在政策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忽视或轻视了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22%);而认为现有政策能平衡地处理好两者关系或优先重视生态与森林保护者仅为16.8%;另有5.7%的人表示难以判断。
对于未来5~10年中我国森林保护和国土绿化工作的发展前景,45.5%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乐观”,5.9%的人表示“非常乐观”,总体呈谨慎乐观的特征。
(选自1999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