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考复习教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 >>
高考复习:社科文阅读解题对策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4-07-21


  社科文阅读解题对策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很多考生作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例1、【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安徽卷第7题)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对应原文】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题文比较】原文的观点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由于工业化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选项却说“可解决
   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例2、【题目选项】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天津卷第6题)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对应原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题文比较】根据原文的意思,只有那些社会群体所“普遍持有的见解”,才是“社会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而D项却说“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明显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二、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题目选项】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2006年重庆卷第6题)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对应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题文比较】与B项比较,原文说:无论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与D项比较,原文说: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一些具体改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然而,B、D两项却将上述两种情况说成属于“文化转型”,置否定为肯定,完全违背了原文的观点。
   三、主次不分,本末颠倒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题目选项】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天津卷第7题)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对应原文】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入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钓,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题文比较】原文说“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选项明显将这个主次关系颠倒了。
   四、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题目选项】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05年辽宁卷第8题)
   A事实证明,一切新的探索最终不是宜人之美,便是悲怅之美。 
  【对应原文】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挖掘到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
【题文比较】原文十分明确的说在科学上和艺术的探索最终都要通过考验才能确定是不是美的。而选项却说一切新的探索都是美的,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五、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题目选项】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06年广东卷第6题)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对应原文】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
【题文比较】原文讲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是人们追求财富,原因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并未“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选项的观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无中生有。
   六、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张”的观点态度说成是“李”的观点态度,或将“李”的观点态度说成是“张”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题目选项】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2006年广东卷第5题)
   C、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对应原文】所谓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
【题文比较】“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C项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是作者批判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的,而并非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七、不明事理,偷换概念
   不明白原文所阐释的道理,将原文中阐释的某一概念换成另一概念,也就是原文说的是甲事物怎么样,而选项说成是乙事物怎么样,义理混淆不清。
  【题目选项】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天津卷第7题)
   C、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
  【对应原文】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
【题文比较】原文说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而选项说“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把“应对挑战”的概念偷换成“指导社会变革”。
   八、不明关系,强拉因果
   或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例1、【题目选项】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2006年浙江卷第8题)
   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对应原文】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二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
【题文比较】原文分析“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是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并没有提到“民族差异”的原因,C项属强拉因果关系。
   例2、【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湖北卷第10题)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对应原文】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的进行运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题文比较】从原文看,中国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已经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可得出结果中国未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但并不可得出“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C项强拉因果关系。
                                                                                         
【友情提醒】在解答选择题时,面对命题人设置的作为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要排除干扰,不为所惑,就要注意命题人是如何设置选项的。○那些包含“虚假信息”的干扰项往往具有下列某一方面的逻辑错误,了解它们有助于对选项的辨别和筛选。
①偷换概念。偷换概念,就是命题者有意混淆概念的某些属性,把文中原有的概念随意迁换,或鱼目混珠,或张冠李戴,借以迷惑考生。这种选项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②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③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就是命题者故意捏造,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述或暗示,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④混淆局部、整体。它混淆概念外延的大小,把事物的局部说成是事物的整体,或者把整体说成是局部。
⑤混淆偶然、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偶然说成必然,把必然说成偶然。
⑥混淆已然、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
⑦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来看作是不同类别的,或把不同类别的归类在一起。
⑧倒置错位。包含因果倒置、主次倒置、前后倒置、整体与局部倒置、条件与结果倒置、方法与目的倒置等等。
⑨曲解原意。也就是断章取义。命题者有意曲解原文中某个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或者对某个句子进行错误的解读。
○对于考题中正误混杂的信息,如何辨别、筛选?
一是对照原文的相关表述,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
二是注意题干的提示,看问与答是否吻合;
三是拿选项中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述进行比较、互勘,看出他们的异同与正误。
○○有老师把说明文客观题解题方法归纳为下面歌诀,有一定道理,同学们可以借鉴。
审清题意和要求,看清文中有没有;
弄清概念莫发愁,修饰词语勿遗漏;
“可能”、“将来”不要丢,“原因”“结果”不调头;
夸大作用是吹牛,外延改变也是错;
意思相反最不该,推测结论有缘由。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高中小说结尾的作用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中小说答题模板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指导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叙述表达方式术语大全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资料: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十种命题陷阱
散文的阅读技巧
小说阅读题(2份)
文学类文本新型题型练习
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2022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之散文专练
2022年高考复习课学案:小说环境描写
2022年高考复习课学案:散文行文结构题解题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高考复习教案:散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高三散文复习知识总结
高考小说鉴赏人物形象常用术语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的六类考题及对策
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2018-2021年高考小说选择题
高考真题小说阅读中的心理问题ppt课件
高考现当代文阅读专项指导:散文阅读
2022届北京市高三上期末文学类阅读汇编
高考现代文阅读句子赏析题型解题指导
高考小说类阅读答题技巧
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析文本、把脉搏、促升格ppt课件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ppt课件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区别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类常考题型分析
2021年广西南宁高考文学类一轮复习模拟训练(散文春事漫感)
2022届高考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
常见的记叙顺序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复习:小说标题作用ppt课件2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真题训练——云南的云
高考模拟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整理
小说叙述技巧突破——入学考试试卷评讲ppt课件
高三学案•现代文论述类文本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