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和我
萧 红
预习
【学习目标】
1.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不读错字,不漏字或不添字。
2.学习从色彩、形状等角度观察事物,表现事物的方法。
3.感受文章中浓浓的祖孙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原文欣赏】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是《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呼兰河传》。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里。193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陆续在《大同报》的“大同俱乐部”及“夜哨”副刊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和诗。她开始创作,就把目光投身了广大被奴役、被剥削的劳动人民。1934年9月,写完长篇小说《生死场》。1937年10月萧红和萧军跟随上海的文化人,撤退到武汉。在武汉,好与胡风、萧军、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创办了《七月》。她为《七月》散文,并写作了一生中唯一的一篇评论性文章《〈大地的女儿〉与〈动乱时代〉》。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到香港。在香港期间,她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1942年1月22日在临时医院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课文提示】
本文选自《呼兰河传》。《呼兰河传》,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正音正字】
蚂蚱mà zha 啸xiào 蚌bàng 穗suì 倭wō 腻nì 瓢piáo
【词语积累】
胖圆圆 明晃晃 闪烁 毛嘟嘟 蓝悠悠
【朗读课文】
1.正确地朗读课文,不读错字,不漏一字或添一字。
2.体会作者从色彩、形状等角度描写事物、表现事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
3.感受文章中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浓浓的祖孙情,以及小女孩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体会作者对亲情的赞美。
【课堂训练】
全文可以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时间——我四五岁时;地点——家在呼兰河边;人物——年迈的祖父和年幼的“我”;环境——河流、小城。)
第二部分(3-7段):文章主要描写了“我”家的“大花园”。
第三部分(8-28段):详写祖父和“我”之间温情、淳美的生活场面。
第四部分(29-33段):描写了园里的动植物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课文分析】
课文表现了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同时描绘了自由美好的大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课文以生动的笔墨,展示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祖孙生活图卷,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以及人的自在的生存状态,抒发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之情。
文章一开头并未着笔写“我”和祖父的故事,而是着重描写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一种自由轻松的生活氛围,为下文表现祖孙间的真挚情感做了铺垫。不仅自然环境的美好让“我”喜爱,更重要的是祖父给予我的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让“我”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如:祖父对“我”淘皮捣蛋行为的宽容,耐心地教“我”区分谷子和狗尾巴草等。这份真挚的祖孙情与愉快自由的生活氛围都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作者借园中的景与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内心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歌颂。
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文章从不同角度描写“我”家的“大花园”是个乐园。
“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有”,“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从这些语句中,我们看到有声有色的“大花园”实在是孩子眼中的乐园。
“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这个比喻,形象写出“大榆树的叶子”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的生动画面,给人美感,使人产生联想。
“这大榆树在圆子的西北角上”中,“啸”、“冒烟”、“闪烁”,从声音、形态、亮度等众多角度的描写,略现神秘色彩,说明孩子观察仔细,充分展现了孩子对自然界的好奇与喜爱。
第三部分,详写祖父和“我”之间快乐而无忧无虑的生活场面。
“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不单没让土把菜种盖上,反而把菜籽踢飞了。”用孩子的语气,写出“我”天真无邪的意趣。
当“我”“把韭菜当做野菜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时,“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听了我的错误回答后,“祖父还在笑”;当“我”坚持错误,自以为是的时候,“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巴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这些描写向我们充分展现了一位慈爱、仁厚、宽容、循循善诱的祖父形象。
“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的顽皮与天真。
这些段落中,作者极尽描写之能事,那份浓浓的祖孙情,洋溢在祖父的“笑”和“我”的“没有存心”所组合成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这部分通过对“我”的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将“跟样学样去劳作”、“祖父教我认谷子”等细节展现得异常具体生动。温馨的祖孙情也就自然流淌于字里行间。
第四部分,描写了园里的动植物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玉米愿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等句子,描写了一个花繁叶盛、鸟飞虫鸣、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世界。这些语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热爱。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表现了处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的生命是迷人可爱的。作者借园中景、园中人,抒发内心的情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复习
【思维训练】
1.本文用了叠字,如“嗡嗡、明晃晃、蓝悠悠、胖圆圆、毛嘟嘟”,它们有什么作用?
( 这些叠字的运用,从声音、光亮、颜色、形状等方面,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事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喜爱的情状,它们还增添了文章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它们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
2.第三部分的一段对话,对于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 这一段语言描写,简洁朴实,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慈祥可爱的老人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小女孩倚仗祖父的宠爱而毫无顾忌的情态,表现了祖孙之间纯净透明的温情、朴实淳美的生活、让人感动和憧憬的画面。 )
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一段,该如何理解?
( 这一段,以儿童的眼光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了自由活泼的情趣;这里运用儿童的语言,具有简短朴素的特点,率直真诚;字里行间散发着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气息,令人向往。 )
4.你觉得文章中哪句话含义深刻、韵味丰富?把它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处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的生命是迷人可爱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向往自然、热爱自由的美好情感。 )
5.如何理解“我”和祖父之间的情感?
6.文中独特的景物描写其到什么作用?
7.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习小结】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从色彩、形状等角度描写事物、表现事物,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同时展示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祖孙生活图卷,展示了人的自在的生存状态,抒发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