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沙之书》教案6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6-17


《沙之书》课堂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过程与方法:把握虚构与真实的统一,领会沙之书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学习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双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一、文学常识: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博尔赫斯最初是以写诗成名的,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随后又推出了两部诗集。迟至1935年,他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世界性丑事》。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二、文本解读
    (一) 把握情节:
    1、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开端)
——奇妙的 “沙之书”         (发展1)
——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    (发展2)
—— “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高潮)
——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结局)
 
    2、 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 你认为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
    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 ,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3、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 
博尔赫斯的每一个故事,都不是“安分守己”的。他的小说总是奇峰突起,悬念丛生,读者很难预测其情节推演的走向。他总是想方设法地玩一些花样,正如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所说:博尔赫斯的叙述“回答了当代小说的一种深刻需要──对技巧的事实加以承认的需要”。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练,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二、探讨核心意象“沙之书”
1、 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一本书,你会怎么样?那让我们看看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请找出有关的词句具体说说。
(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逃避/坚持)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2、“沙之书”给你什么启示了吗?
如:人处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点上,作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永恒和无限。
 
3.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 (小组讨论 畅所欲言)
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在那个短篇里,作者把宇宙想像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这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
在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中,他讲述了一本可怕的书,书页每翻一次,就会消失不见,如手中之沙,变化无穷。《沙之书》来源于博尔赫斯的读书观。他认为,人是比流水还要变化快的东西,没有人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流水在变化,而人也在变。于是,书就变成了随时会改变的产物。每一次阅读,书就变化一次,何况你阅读一次,又增加了一层消逝的记忆。
正因为书籍时时改变,才拥有了可能会产生的幸福。因为幸福本身就是通过珍惜和崇敬而意义非凡。
 
(三)探讨探讨小说的真实与虚构
1.小说开篇为什么要来一串几何学概念?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
2.小说前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那么多的《圣经》版本?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小说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我”用《圣经》来换取“沙之书”作了伏笔。
 
6.“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一句吗?
内在的哲理: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
(仿造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是放入大海;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7、在《沙之书》中,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体现了博尔赫斯作为一名“玄想型”作家的特点。那么小说中有让你感觉到真实可信的情节吗?(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它们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
博尔赫斯对待虚构与幻想的态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与现实的界线,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他说“一件虚假的事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对他而言,虚构是艺术创造的根本点,是抵达更高实在的方式;通过虚构,写作这门活动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
真实———虚构———真实
(看似) (发现) (更高)
虚构与真实: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沙之书》课外阅读练习
《沙之书》同步练习
《沙之书》课堂实录
《沙之书》导学案2
《沙之书》ppt课件(24页)
《沙之书》导学案
《沙之书》教案5
《沙之书》教案4
《沙之书》赏析
《沙之书》教案3
《沙之书》说课稿
《沙之书》读后感
《沙之书》ppt课件5
《沙之书》教学实录
《沙之书》ppt课件4
《沙之书》ppt课件3
《沙之书》教学设计2
《沙之书》教案1
《沙之书》ppt课件2
外国小说欣赏《沙之书》ppt课件1
博尔赫斯《沙之书》全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