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默写这首诗。 2.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象征手法,体会文中“波浪”的象征意义。 3.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蔡其矫,现代诗人。上世纪50年代,蔡其矫主动放弃仕途,保持诗人身份。“大跃进”时代,当人们争相写颂歌之时,蔡其矫却另辟蹊径,写出了直面历史沉痛与生活艰辛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作品,在这一时期,他屡遭批评,原因是他对现实的这种清醒态度,是他诗中表现的所谓的“不健康”情调,是他大量采用的自由体形式。 这期间的作品分别收集在《回声集》、《回声续集》《涛声集》三个诗集里。
《波浪》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写的诗篇,在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二)课文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朗诵舞台(带着感情去读吧,相信自己的感觉!)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波浪在诗中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什么?
2.“波浪”“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谈谈你的理解。(可用原文回答)
3.作者为什么称波浪为“我英勇的、自由的心”?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4.诗中的人称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5.波浪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
(二)合作研讨(将交流合作变成真正解决自己的手段,真正发挥其功效!)
自主学习完成后,组长自觉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或许这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机会!)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主题小结
通过对波浪的描述、赞美,表达诗人对英勇无畏、反抗强权的志士的礼赞和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写作借鉴
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波浪,形象生动,给人亲切的感受;象征手法,全诗说明一个哲理,却把它寄予于熟知的事物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