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1-14 |
上海市长宁区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文学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的发展趋势。这当然值得肯定。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值得讨论。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不如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原因如下: ③第一,概念化之虞。“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前些年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内外读者和观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口号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资助的形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这些年很多表现当下现实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历尽艰辛的 “崛起”神话。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现“中国经验”,他们会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⑤第三,虚假化之虞。 “中国经验”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好”东西,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这些年来 | |
| 标题: |
上海市长宁区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
| 文件大小: |
16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