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6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1-13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鄞州高级中学语文组 任甘
【教学目标】
1、理解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理解。
2、在理解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过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   德的本义探究
1、  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  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  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
[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二、德的内涵——内指与外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存有场”。举一个非常简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例子,一个刚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映的孩子,当你叫他的名字让他去做某事时他会马上去做,但当你问他某某人(即是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谁时,他却不知所措,可能指向你或者其他什么人。但在几个月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会毫不忧郁地指向自己。这是由于在达到这个阶段前,他听到他的名字,会以为是指一个和他有关而他要反映的存有场。这一现象很快被社会和习俗所掩蔽而被彻底忽略。由此,他认为“存在本身表示站在自己的外面、超越自己”。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其自身和与他自身相关的事物共同构成的。
   (抽象的理论解说学生可能未必理解,再举例。)再比如一块磁铁的存在是由磁铁本身和与其生发出来的磁场共同构成的,如果没有磁场,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反之,如果没有磁铁,也不会有磁场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磁铁如此,人亦如此。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有内与外两个指向。海德格尔“存有场”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能够得到充分印证,比如“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这是内指;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这是外指。我们也可以从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德”的内涵。所谓内指就是以德正身;所谓外指就是以德待民。
 
三、德的内指——以德正身
(一)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弯”,孔子认为,为政者要做到“为政以德”首先必须以德正身,那么,这样的思想在文章中有没有体现呢?
[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二)文中哪些语段写的是“以德正身”?(12.19,2.20,14.5)
1、自学这三则对话,解决疑难字词。课外补充注释:就,接近,这里可译为亲近;以,和。
2、孔子认为,要做到“身正”,要从哪几点入手?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并作适当解说。
[解析]善、庄、慈、举善、教不能、躬。
3、对第三则对话的重点解读: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得天下。因之孔子称赞他。《康注》:盖德与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终不如有德。赢政、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闻,比不如孔子及佛语耶稣也,此为万古德力之判案也。
 
四、德的外指——以德待民
(一)当政者单单提高自身素质就够了吗?不是的。“德”是为了“为政”。那么怎么做到“为政以德”呢?请大家自学2.3、13.9、12.7三个语段,用文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
[解析]道之以德、先“富之”后“教之”、取“信”于民。
1、重点字词补充释义:道,文中解释为“训导”,这里译为“引导”更加恰当;适,去,往;富,使……富裕;足,让……充足。
2、探讨:先“富之”还是先“教之”?
[解析]孟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李泽厚先生在与《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浮生论世中如是说:“人首先是一种物质性的生存动物,我不欣赏那些大谈精神至上的人。我故意用吃饭哲学这个词。有人说庸俗粗鄙。我就是要他来刺激那些蔑视物质生活的人。你再不粗俗,也要吃饭,而且都想吃好点饭……”
3、探讨:民无信不立。
[解析]“信”,文中解释成为信任。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钱穆:“故其群能保持有信,一时无食,仍可有食。”
4、  质疑(课后练习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解析]前者是从为政以德的先后来讲的,先“庶之”后“富之”再“教之”,这符合国家建设的规律,次序不能颠倒了;而后者是从“食”、“兵”和“信”的重要性来讲的,“富”是建立在“庶”的基础上,“教”是建立在“富”的基础上,这是层层递进的,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信”当然是最重要的,也是孔子追求的“仁”的一个方面,所谓“杀身成仁”,道理是相通的。
 
(二)自学1.5,16.1,11.7,12.9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解析]“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藏富于民。
 
(三)(课后练习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解析]“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太平天国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愿意的。(见教学参考)
 
四、小结
孔子认为,有德之君就像恒久地发光的星辰,众星会很自觉地环绕着它转。就像一块磁铁,它本身必须具有磁性,那么它的周围才有磁场的存在;对于君主,只有先“身正”才能立威、立信。这就是“德”的内指。那么,是不是说只要自己“身正”就可以了呢?显然是不够的。一个自身有德的君主如果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教民以德是君主的职责所在。这就是“德”的外指。当然,治理国家的能力是以德来支撑的,“德”是核心,对己对人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的内指和外指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浑然一体的,这样说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罢了。
 
五、拓展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韩非子:“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与韩非子各自提出了不同主张,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为政以德》ppt课件(24页)
《为政以德》学案
《为政以德》课堂练习
《为政以德》ppt课件(8页)
《为政以德》ppt课件10
《为政以德》ppt课件9
《为政以德》ppt课件8
《为政以德》课堂实录(公开课)
《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为政以德》复习学案
《为政以德》复习ppt课件8
《为政以德》ppt课件7
《为政以德》原文及译文
《为政以德》ppt课件6
《为政以德》教案5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4
《为政以德》教案3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2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
“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练习
《为政以德》ppt课件5
《为政以德》ppt课件4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基础知识复习纲要
苏教版选修《为政以德》ppt课件3
《为政以德》ppt课件2
《为政以德》教案1
苏教版选修《为政以德》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