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事事关心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论述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实际,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论述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理清思路,把握论点。
1.学生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词,句或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文中作标注,可以自己查阅辞典和资料,也可向老师请教。
2.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时思考以下问题,理清全文的思路。
(1) 作者是怎样阐述对联的含义和意义的?
在分析上下联的意思中引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2) 作者是怎样阐述对联的作者(或东林党人)的读书和讲学的?
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它的正反两个方面。
进步性:一面致力读书,一面关心政治,强于那些只知道读死书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局限性:东林党人仍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而且他们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没有反封建的 因素。
(3) 作者为什么要重提这副对联和对联的作者?
提出古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只读书,他们也有政治抱负,引出观点:一面致力读书,一面关心政治。
重提对联并客观评价东林党人主要是强调对联的现实意义。
(4) 作者是如何提出并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分析东林党人“关心政治”的内涵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读书”和“关心政治”不可偏废,最后提出观点。
(5)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三.合作探究
1.作者评述东林党人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辨证的思维方式
2.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谈谈对“努力读书”与“关心政治”二者关系的认识。
3.我们今天所说的“关心政治”有什么新的内涵,从古人,从作者身上我们应继承哪些优秀传统?这对我们这些青少年的成长有何现实意义?
今天所说的政治应该是时事政治。从古人身上我们学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四.体会语言
诵读对联和倒数第2自然段,感受对联所提供的情景和氛围,体会倒数第2自然段严谨的论述语言和规整的句式,琅琅上口的韵律节奏。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