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我们的风景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的基础上,能美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表现手法。
3.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表现手法。
2.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东山魁夷的一组山脉画,提问:“这些画面画的是什么季节?
引入:介绍东山魁夷,可用多媒体打出相关资料。
东山魁夷:1908年7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其代表作有1968年创作的《京洛一四季组画》,及1975-1981年创作的《唐招提寺障壁画》等。他还长于散文写作,著有《东山魁夷文集》11卷。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
二、初读课文体会美。
在以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为背景的屏幕及森林音乐的伴奏下,老师和四个小组各读一部分课文,而其中每一部分的“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作为主旋律,全班齐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美。
学生自由的朗读全文,再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带领大家游览全文。其语言可以当作风景片简介,也可以看作是导游词。
四、重点研读发现美。
重点感悟本文的语言特色。
由学生共同合作讨论:为什么你喜欢这个句子或这个部分,能否联系上下文想像出几幅明丽的画面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些画面。
讨论结束后,分别请不同答案的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让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五、深层次探究课文。
课文的题目很吸引人,不说“山巅的路“或”山路上的风景“,而说”我们的风景“,你认为好在哪里?
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给一些东山魁夷关于风景理解的资料,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可以,不要求统一答案。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一、作业。
课后查找并阅读东山魁夷散文《听泉》,体会其创作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