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著名记者。通讯也叫通讯报道。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它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通讯与消息比,不仅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要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二、字词拼音
籼(xiān)稻 黔(qián)阳 衣钵(bō) 鉴(jiàn)于 夜不能寐(mèi) 矢(shǐ)志不移 :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功成名就: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四、写作特色 :
⒈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⒉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勾勒出来。
⒊用数字说话
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通讯中,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