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就在你心中》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课文深入地解读理解并接受作者艺术的观点,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2、 识别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体会文章议论中充满激情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内涵。
3、 学习文章独特严谨的论证结构。
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音乐不同凡响的理解。
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无垠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的论述。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 教学设计:
(一)、预习指导: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作者分几方面来阐述?
2、你平时喜欢听什么音乐?什么音乐最令你心动?为什么?
3、课外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体味诗中所描写的“此时无
声胜有声”的意境,想想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
4、课外阅读《故乡的榕树》,品味最后一段作者流露的浓浓的乡情。
5、课外阅读《明湖居听书》,仔细诵读7、8段,揣摩作者是如何描写王小玉说书的高超的技艺,如何把无形的音乐之美状写出来的。
5、提出各自在预习中的难点,互相讨论。
(二)、导入新课:
播放作者的成名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主旋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思考讨论:
(1)、文首的两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其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
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和意思的跃进,有反问的意思。暗示着他内心的困惑、怀疑。
(2)、作为音乐家的作者为什么对音乐的定义越来越朦胧,越来越糊涂?使作者困惑的是什么?
是理论家对音乐的“分析”,把音乐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作者毫不留情地批评僵硬、刻板的理论分析。
(3)、“冷冰冰的解剖刀”是什么意思?
比喻理论分析家没有感情、一成不变、泥古僵化的理论分析,正是这种冷冰冰的理论分析把行如流水、动人心弦的音乐肢解支离破碎。
(4)、再回头看文首的两个问句,就能发现作者是别有用心的。什么用意?
借助文首的设问,引出对僵硬、刻板理论分析的批评,在批评的基础上再引出自己的观点。
(5)、作者不是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再正面阐述,给我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什么手法?(先抑后扬)
2、读课文第三段,分析讨论:
(1)、这一段的中心是什么?——“乐为心声”。
《乐记》中有一句话说得更为透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咏歌之……”。
(2)、为什么“‘乐为心声’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是音乐家表达真情的艺术。
(3)、作者又是如何来形容音乐的神奇魅力?
分析比喻通感句和引用句,体会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者的激情,领悟“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出自心灵有流入心灵”。
(4)、让学生运用本段的观点,讨论《琵琶行》中诗人在听了琵琶曲后为什么会泪湿青衫,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才相识”。
3、阅读第四段,分析讨论:
(1)、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欣赏音乐呢?
“竖起三只耳朵来听三种不同的音乐。”
(2)、三种音乐指的是什么?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现代音乐。” 整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接受各种各样的、不同风格的音乐。
(3)、为什么?
“因为音乐是一种宽容的艺术,一种包涵量特别大的艺术。”不论风格、类型、题材都是多元化的。
(4)文中接下去举了纽约之例,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注意文中借代手法的运用。) 举纽约之例说明在现实中,三种音乐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的人们。
(5)、为什么?
因为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人,会有不同的听觉选择。作者称之为“百货中百客”。更何况作为多面体的现代人,理当有兼容并蓄的气魄,去接纳欣赏各种风格的音乐。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要有“三只耳朵”。
(6)、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多种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进一步把握作者关于音乐多元化的主张。
扩展学生思路:不仅仅是音乐,无论文化艺术,还是科学领域,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繁荣兴盛
4、范读最后一段,学生思考讨论:
(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怎能无声?
(2)、何为“无中生有”?
再次运用比较阅读,带领学生欣赏名作《明湖居听书》,用其中王小玉说书由“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到“忽又扬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的变化,让学生领悟“无声”中往往凝聚着最精彩的高潮,是接下去更为璀璨境界的铺垫;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琵琶行》中类似的描写。
继续深入思考讨论:
(3)、为何说“无垠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抒情散文《故乡的榕树》最末一段作者满怀深情的呼唤,细细琢磨“故乡的榕树啊……”中通过省略号表达的令人回味无穷的绵绵的情思,通过文学欣赏与音乐欣赏的比较,引导学生真正领悟“此时无声胜有声”!
5、归纳全文,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及论证特点。
出示丰子恺的一句格言,教育学生热爱艺术,追求艺术。
(四)、布置作业:
1、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心中的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
2、 “无声”者,无言之声也!它从无中生有,生出一个千变万化的大世界……。句中的“无中生有”能否用“凭空捏造”
3、 代替,为什么?
4、 阅读张爱玲《谈音乐》,说说她对音乐的观点?
教学后记:首先要明确不能把这堂课上成音乐欣赏课。否则,就跑题了,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这是一堂语文课,即使有关音乐知识,也应该用语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把握。
本文教学中运用了比较阅读,文学欣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理解陌生的音乐理论。这一点设计应是成功的,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进行了一次语文能力的训练。
引领学生深入文字,品味语言美是本课教学的又一支撑点。本文尽管是一篇评论,但其语言华丽流畅,充满激情,给读者带来理性认识的同时,也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熏陶。指引学生细细揣摩文章的语言,既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融会贯通,也体现了语文课的审美功能。
本课还把音乐带进课堂,用音乐的感染力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
总体上说,本课的教学形式是丰富的,最大的遗憾是设想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未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