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当我死时》教学参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1-31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因其诗歌《乡愁》流传甚广而称“乡愁”诗人。作者写作《当我死时》,正是他在美国西密西根洲立大学讲学的时候,他不能亲见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只能看着祖国的地图,抒发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学读诗,最大的困难就是挖掘不出诗歌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意义,也就是说不大懂得诗歌语言造句用词的技巧;其次是不能体会出诗歌中所用意象深藏的意蕴。而要全面地理解这一些,又不是读这一首诗就能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教学这一首诗出发,让学生去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技巧与所选择意象的意味。

    《当我死时》虽然不长,但由于其内含深刻,意蕴丰富,还得用一课时教学。在这一课时内,可以从如下问题入手实现教学目标。

(1)多遍朗诵全诗,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直到能够背诵。

(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亦即朗诵。注意,这里提的是朗诵而不是朗读。也就是要求学生朗诵出诗味。要知道朗诵是与朗读有些不同的。当然。第一步是要读准字音,这是朗诵好的最基本的前提。这样几个词的读音与意义必须让学生重视:瞭望、餍、饕餮、鹧鸪。第二步,让不朗诵能力的学生进行朗诵展示,说一说自己的朗诵体验,然后师生一起进行朗诵训练的评价,借以提搞学生的朗读水平。第三步,朗诵能力比较高的老师可以进行一下朗诵演示,或在网上搜索本诗的朗诵材料,学生听朗诵后进行自我比较。第四步,让学生说说朗诵这首诗有怎样的情感,只要能说出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不做很高的要求。完成这一个教学任务,应花时较多,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朗诵诗歌的水平。)

(2)死亡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在余光中的这首诗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读完全诗后说说你的理解。

(这是对这首诗的整体内容的把握。相信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说得言之在理就行了。当然,学生说自己的理解时,老师一定要求学生要抓住诗中的句子,说得言之成理,不然就会形成架空的认识与分析。预设结论:死后能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能“坦然地睡(死)去”;死时能听到安魂曲样的长江、黄河奔腾的水声;“整张大陆”是死去时“最纵容最宽阔的床”;“我”从遥远的空间(美洲大陆)瞭望过祖国的大陆;在漫长的时间思念过大陆。等等。有了这些,“我”死了都满足了。)

(3)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联想与想像的。

(把长江、黄河比喻为母亲;整张大陆是我睡(死)去时宽阔的床;长江、黄河的水声是安魂曲;长江、黄河是两管乐器;新中国象征着黎明;地图代表着整个祖国。想像奇特,并且很美。)

(4)品读诗句:A.“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餍”和“饕餮”这两个词的本义是什么?它是语境意义的什么?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B.诗中用“最母亲”修饰“国度”,用“最纵容”修饰祖国这张床,这里的词语运用有什么特别之处?诗句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关于这两题的理解,可以参看教材注释,教师用书里的“主编导读与词句品味·积累的说明。关于诗的语言品味,或许学生学有不理解的,可以让学生提出来解答,但这是两处最难的地方,老师可以先前做好预设。)

(5)结合诗中的句子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

 (参看阅读练习解答,P47。)

    教学《当我死时》这首诗,完成以上问题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学生程度较高,我们还可以进行拓展。

    拓展一:与《乡愁》进行比较,说说两首诗内容与抒发的情感的相同与不同。

    拓展二:诗中说重庆是“多鹧鸪的”,结合下面这些诗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说说鹧鸪这个意象的意味。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唐朝张籍《湘江曲》

(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清代尤侗《闻鹧鸪》

(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

                                               ——李益《鹧鸪词》

(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在古典诗词中,鹧鸪多含有离别,悲情,爱情,相思的意味。这余光中的这首诗里,鹧鸪意象含有作者离别祖之情,去国怀乡的悲情,客居他乡的相思之情。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让他们熟悉这些诗,初步了解鹧鸪在古典诗词的特有的意象,也是有益的,但不做更高的要求。)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当我死时》读后感
《当我死时》教学反思
《当我死时》课堂实录
《当我死时》同步练习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
《当我死时》教案3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2
《当我死时》ppt课件4
《当我死时》《长江之歌》学案
《当我死时》《黄河颂》学案
《当我死时》ppt课件3
《当我死时》mp3配音朗诵
《当我死时》ppt课件2
《当我死时》ppt课件1
《当我死时》教案1
《当我死时》赏析
余光中《当我死时》wav音频朗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