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说课稿 >>
《沂水春风》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12-28


一、教材  
《沂水春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类《<论语>选读》中的第十三课。《<论语>选读》不像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那样,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本教科书分为十五篇,没有单元的划分,而且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沂水春风》主要是描述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论语>选读》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问志、述志和评志。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我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把孔子对三子的评价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说,是将三子和曾皙做了一个比较。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所以,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并讲后两者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突破。 
  
二、教法 
关于《<论语>选读》,《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提到它的教学目标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思考人生价值何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三、学法 
我授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语文成绩一般,但对《论语》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热情的,这从他们每次朗读时,声音都很响亮可以看出来。根据这个特点,在学法指导上,我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小组落实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同时师生合作,分配任务。预习时,文言基础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监督反馈;上课时,教师引导、点拨,适当发表倾向性言论,学生自主探求、认真研习,深入理解文本;复习时,教师讲解练习题重难点部分,对错误较集中的知识点再次进行落实,学生查漏补缺,补充预习和课堂中落实不到位的知识点,加强对文言基础和课文内容、思想、特点等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沂水春风》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这个课时是研习文本内涵,另一课时则是练习讲评,落实基础知识。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1、课堂导入。我设计了一段能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向课堂内容的导入语,希望借这个导语,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这堂课定个感情基调,同时顺利地引入到新课教学中。 
2、整体感知。这是对文本的一个熟悉过程,用朗读全文和概括文章内容两个步骤完成。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下面的对比探究做铺垫。 
3、对比探究。这个环节是课堂重点,计划用时25分钟。这里有三个对比,一是三子之间的对比,一是三子和曾皙之间的对比,还要一个是孔子对三子之志的评价和对曾皙之志的评价的对比。三子之间的对比主要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而他们和曾皙的对比还要结合对“沂水春风图”的想象和概括。孔子对他们不同的评价不管要理解文本中相关语段的意思,还要明确他一贯的治国策略和终极政治理想。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整篇文章应该能比较深入地理解。 
4、总结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反思整个课堂学习,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做到既深入文本,又出乎文本,完成知识的迁移。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是设计了一个表格,以此来展示教学流程和思维流程,既对主要教学内容起一个概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觉得用表格式的板书设计,能比较明确地展示出各个环节的进行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掌握教学内容,也便于他们的记忆。 
  
六、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我个人觉得学生比较配合,师生互动开展得不错,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基本完成了对这节课的预设。最大的问题我感觉在于拓展不够,基本上只是立足文本,没有结合课外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从课堂反映可以看出,学生文史知识掌握得并不充足,这就使得他们在分析、概括时只能拘泥于文本,而无法结合课外知识,根据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性理解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而我在上课时,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课外资料补充,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够,这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沂水春风》课堂练习
《高山仰止》《沂水春风》学案
读《沂水春风》有感
《沂水春风》教案3
《沂水春风》学案
《沂水春风》教学实录
《沂水春风》复习ppt课件
《沂水春风》教案2
《沂水春风》ppt课件3
《沂水春风》同步练习
《沂水春风》译文
《沂水春风》ppt课件2
论语选读之《沂水春风》ppt课件1
《〈论语〉选读》之《沂水春风》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