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考复习教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 >>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科技文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11-26


第二板块:论述类使用类文本阅读(共8课时)
1——2课时
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一考向分析
考点
题号
2011浙江卷
2010浙江卷
2009浙江卷
 
 
8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重要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9
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章观点。
评价文章观点、态度及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10
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主观题)
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主观题)
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章观点,根据文中信息推断
11
 
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主观题)
中心意思的概括(主观题)
二、命题分析
1.考点分布集中,主要涉及三方面,重点考查学生的筛选、概括、理解、分析能力。
2.题量已经减少,由4变3,最后一小题为主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考点一般采用单一命题形式,但考点的题号位置会有所变动。
三、真题讲解
例题1、(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正文内容略)
1.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
选项
对应原文信息
阅卷评析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
与第二自然段第三句“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比对。
通过比对我们发现选项A比原文好像少了“知识的局限”,很多考生会误认为选项A扩大范围,与原文表述有出入。但这并不影响A项表述的意思,A项正是“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与第一段“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比对。
通过对比这两句话,我们不难发现此选项写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自然的不可改造,是对真理的认识,是“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实践表现,而不是它的原因。两者完全不存在因果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与原文最后一段比对,重点是文章最后一句疑问句。
最后一段话说的中心意思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这里的“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指的就是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与原文所表述的内涵一致。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与原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前的语句比对。
通过比对“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可以断定,此话正是说由于人类对技术、知识认知的局限性导致了人类并不容易接受真理。选项的外延与原文表述的概念外延一致。
2.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  )
选项
对应原文信息
阅卷评析
A.人类应顺从自然。
与原文第一段自然段“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后面的句子相比对。
通过比对,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段是通过举例来说明人类不可能改造自然,这在文中是作为论据出现的,“不可能改造自然”不等于“顺应自然”,作者的观点是“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 
B. 真理
是整体
的。
与原文第一段比对
通过比对,原文第一段引用黑格尔的话是来说明人类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认识不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也就是后文所说的,“自然是不可改造的”。这句话是论据而非本文的观点,关系颠倒了。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与原文第一自然段第5句话“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第二段、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加以比对。
通过比对,发现全文论述的话题是:人类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或者说是人类在认识自身与自然关系上存在的错误,以及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得出正面的观点: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共济。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概括信息时是否周全。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与第一段“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及第二自然段内容进行比对。
通过比对,我们发现,人类看不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是人类自身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造成的,这也是人类无法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的原因。所以全文所说的“真理”实际上仅仅指“自然的真理”,此选项显然把概念偷换了,把特定的论述对象“人与自然”偷换为普遍的“真理”。
3.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联系全文 画线句 具体内涵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了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是相对“利用科技改造自然”而言。那么不同于这种思维就是与自然共济了。句子的含意要找准突破口——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还要清楚前面讲的思维是什么。清楚后,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答题要规范]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的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三、课后作业:详见“点对点”练习第一题(p36
 
3——4课时
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章观点。
一、真题讲解
例题2、(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衡中西以相融(正文内容略)
4.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选项
对应原文信息
干扰类型
阅卷评析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句“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和最后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比照中思考……获得新境界”比对。
无中生有
通过比对我们能发现第一自然段的“它们”指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很显然是指“不同的传统”,“碰撞、影响、融合”在原文中都有对比点。易错点在“实践”二字,考生会误认为“无中生有”,其实此选项需要融合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中的“引导实践”来理解。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此选项需要比对第一自然段中的五、六、七(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三句话。
外延过宽
通过对比这三句话,我们不难发现“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就是“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在原文中的对比点是“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学生的易错点是“绘画领域”,原文是“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此处易理解为“外延过宽”,但这里运用了以点带面的写法。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与原文最后一段“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和“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相比对。
未然
必然
在比对中可以领会到“表面上是两个传统”就是指“中西传统”,“观察”“比照”“发现”“规律”“实践”在原文中都能找到对比点。考生易错点在“从而”,误认为是“未然说成必然”,原文中“就能”实际上就是对上面行为的推测结果,“从而”也是推测结果。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与原文第一自然段中的“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句相比对。
程度深浅
通过比对“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很容易发现,选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错了,将“巧取”改为了“更多”,程度发生了改变。
二、小结选择题答题策略
1.读——读原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画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2.审——审题干,审选项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画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①“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②“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③“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常在“逻辑错误”。
3.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3)找错因。
4.比——原文和干扰项的比照,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5.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6.选——选出正确选项
三、总结简答题答题策略
()明确简答题的特点
浙江卷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设题一般紧扣此类文章的特点。因此,此类文章的简答题考查特点往往是以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阐述了何观点、如何说明道理、怎样分析事实、如何辩驳旧说、介绍什么新论等作为主要设题点。
()明确简答题的命题角度和题型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简答题的常见命题角度和题型有:
①阐释文中重要的概念(2010年浙江卷: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
②分析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2011年浙江卷: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
③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④分析与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2009年浙江卷: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掌握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①要点充足解题法
②依文解题法(亦作顺“意”答题法)
③归纳重组法
④整体把握法
⑤利用信息法
⑥序号分条答题法
四、课后作业:详见“点对点”练习第二题(p37
 
5——6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及讲评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30分钟 满分:18)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
文学家不应该放弃精神担当(正文略)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中国现代文人和中国古代文人一样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体现为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
B.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未必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其矛盾往往导致文学屈从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
C.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伴随着作家们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文学逐渐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地后撤。
D.借用吉登斯的理论,作者把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所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政治情怀分别称之为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
解析:C项,有意偷换概念,原文到了80年代末期,伴随着向内转,文学逐渐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地后撤,后撤是指淡薄政治情怀,而非放弃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
答案:C
2.下面对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反而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一句中放逐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
A.放纵           B.追求
C.竞争   D.边缘化
答案:D
3.纵观全文,作者所倡导的文学家的精神担当具体内涵是什么?(3
答案:文学家要以忧国忧民、济世救国为精神核心,(1)关注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也关注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的健康健全的成长发展,(1)叙事作品既有生活政治的政治情怀,又有解放政治的政治情怀。(1)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9)
谁把李白贩卖成了古惑仔(正文略)
4.对目前部分学术语言离家出走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3)(  )
A.某些学术研究人员坐不了冷板凳,被大众传播领域的热闹景象、吴宗宪小S们的风光无限诱惑。
B.某些学术研究人员丧失学术尊严,拿历史名人、经典文化开刀,无风险但成名快,并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C.学术语言在向娱乐语言学习的一些尝试中,没有顾及到自身的原则和底线而迷失了自我。
D.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完全不可能是娱乐语言。
解析:D项,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娱乐语言,完全不可能过于绝对化。
答案:D
5. 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现实,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
A.作者认为,娱乐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垃圾文化。
B.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所以,把网络BBS作为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阵地,现在是学术思想参与公众对话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C.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入公众传播是无效的方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
D.作者把认为李白是古惑仔的北大博士和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的北大教授都认定为是哗众取宠的学术贩子,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
解析:A项原文出现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容易让读者理解成所有的娱乐文化都是垃圾,但娱乐文化中也有精品。B项错在主要阵地现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C项错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D项错在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原文中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是比喻的说法。
答案:A
6.一位西方理论家说,将的道德观与的认识论融合防止僵化保守。结合全文,如何理解学术传播中的道德观认识论(3)
答案:道德观是指传统学术话语的传播中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学术与公众对话中要有理性原则。(1)“认识论是指学术研究者在探索学术思想进入公众传播领域时必须考虑到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要求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1)而不能哗众取宠取悦于公众,更不能恶搞。(1)
 
7——8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及讲评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30分钟 满分:18)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正文略)
1.下列对中国文化中的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道即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真理
B.道即多样统一的天地之道
C.道即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
D.道即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
解析:A项,涵盖了宇宙人生B项仅仅指天地,C项仅仅指儒家,D项仅仅指社会、人生。BCD三个选项均属于以偏赅全
答案:A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的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自然物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自在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审美意义。
B.强调人的审美活动对于自然物是否具有美的意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强调人们只有在对道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获得道本身固有的各种意义。
D.强调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才能呈现出来。
解析:要明白画线句子是为了类比说明道与人不可分的内涵。AB两项仅局限于对自然物的审美,没有抓住作用;C项着眼于研究道而不着眼于人的知行实践,背离了文意。
答案:D
3.根据文意,试概括中国的文化家所说的的作用。(3)
答案: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使之各得其所。又关系到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 (正文略)
4.下面各句与文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  )
A.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造成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拥堵。
B.资源环境的压力表现为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如北京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被快速增长的人口吞噬。
C.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大城市,影响了城市原住民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舒适度下降,因为外来人口占用了原住民的部分城市资源。
D.城乡之间没有能够实现高度的融合,城乡的资源没有实现自由流动,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而中小城市欠账太多,导致人们不断涌向大城市。
解析:B项,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只是资源环境的压力的一部分。
答案:B
5.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治疗城市病的一项是(3)(  )
A.调整城市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
B.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C.扩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经济。
D.推进城镇化,避免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解析:从文中总是摊大饼、不断扩张大城市经济增长快,但居住舒适度降低等信息可以看出来C项不属于有效治疗城市病的手段。
答案:C
6.用一句话给城市病下个定义。(不超过50字,3)
答案: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发的诸如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形式上必须符合下定义的要求,内容上能揭示城市病的内涵)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高中小说结尾的作用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中小说答题模板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指导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叙述表达方式术语大全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资料: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十种命题陷阱
散文的阅读技巧
小说阅读题(2份)
文学类文本新型题型练习
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2022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之散文专练
2022年高考复习课学案:小说环境描写
2022年高考复习课学案:散文行文结构题解题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高考复习教案:散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高三散文复习知识总结
高考小说鉴赏人物形象常用术语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的六类考题及对策
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2018-2021年高考小说选择题
高考真题小说阅读中的心理问题ppt课件
高考现当代文阅读专项指导:散文阅读
2022届北京市高三上期末文学类阅读汇编
高考现代文阅读句子赏析题型解题指导
高考小说类阅读答题技巧
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析文本、把脉搏、促升格ppt课件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ppt课件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区别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类常考题型分析
2021年广西南宁高考文学类一轮复习模拟训练(散文春事漫感)
2022届高考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
常见的记叙顺序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复习:小说标题作用ppt课件2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真题训练——云南的云
高考模拟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整理
小说叙述技巧突破——入学考试试卷评讲ppt课件
高三学案•现代文论述类文本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