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9-30 |
师: 很荣幸和高一(9)班的学生一起走进决赛的课堂。如此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能争先恐 后地展现出个人的风采,展现出高一(9)班的风采。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沙田山居》。
先采访一下这位同学,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1:三遍。
师:请问你读完第一遍和读三遍之后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1:读第一遍时不太懂,读了三遍后觉得语言比较优美。
师:语言美。(转向另一位学生)请问《沙田山居》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2:我觉得课文语言写得很美。
师:觉得这篇文章语言美的同学请举手。
真所谓英雄之所见略同,“我选择,我喜欢”,既然大家都觉得语言美,那我们这节课就确定一个学习目标——跟课文学语言。(投影:跟课文学语言)
怎么学呢?教大家两个方法:一是诵读,我们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感知出语言的美;一是探究,就是研究语言的美具体美在什么地方,从而学习创造美的方法。(投影:品读语言的两种方法:一、诵读;二、探究)
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在文中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
我们先来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既然是你最喜欢的,就要让其他人通过你的神态、你的声音感受到你的喜欢,因此我们要读得神采飞扬,读得眉飞色舞,读得如痴如醉。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自己试着酝酿情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有没有人做第一个来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若干学生举手)
你的手举得最高,你先来。请用“我喜欢的句子是第几段的……”句式。
生3: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的“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师:你读得很流畅,但是大家听出他的喜爱之情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转生3:你试着把语速放慢一点,再深情一点给我们再读一遍好不好?(生3再次诵读)
师:这样就好多了,看来把握语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
师转生4:你离讲台最近,你到讲台上深情诵读你喜欢的句子吧,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来,昂起头,挺起胸,把书捧起来,这是你最喜欢的东西,应该捧在手心里。还要注意神态,要很陶醉的样子,不要一副很痛苦的样子嘛。(生笑)掌声鼓励。
生4:我喜欢的句子是第3段的“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生读的语调较为低沉平淡)
师:大家说说这句话应该读什么语调呀?对,既然是愉悦的心境,应该读得轻快一些。请生4再试一次。
师:我们要根据句子内容来把握语速。刚才是两位男生读的,有没有女生来试一下。
生5: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的“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
师:读得很轻柔,听得我也要随着你的声音一起沉沉睡去了。
生6:我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师:把“碧湛湛”“青郁郁”重读再试一下。(生6再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来试一下,把叠音词重读。(效果非常好)这就是朗读的窍门,通过某些词语的重读,使语调抑扬顿挫。
喜欢就要大声说出来,还有没有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7:“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生7的声音很动听,语速把握很好,但感情表达还不够到位)
师:声音真好听。大家说说看,她读的这句话哪些字可以重读?
生(七嘴八舌):全、我的……
师:对,程度副词应该重读。(转向生7)你把“我的”和“全”重读再试一下。可以加一点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喜欢之情。
师:有没有人也喜欢这个句子?来挑战一下,看看谁更投入,更痴迷。
生8: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该生把重音放在“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上)
师:大家听出他的重音放在哪里了吗?和把“我的”读重音感觉有什么不同啊?
生9:把“我的”重读强调是我的不是别人的,而把“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重读,强调我的分分秒秒都在这里度过,表达出作者在这里生活的陶醉和喜爱。
师:同一个句子轻重处理不同可以体会出不同的味道呢。
我发现同学们刚才读的句子都是比较轻柔或是深情的,有没有人的喜欢不同风格的句子呢?
生10:我喜欢句子是第4段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该生读得声音颤抖,并作恐怖状,神态情感都表达得非常好)(生鼓掌)
师:太精彩了!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朗诵家。
生10:我喜欢的是第6段最后描写风的“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我觉得作者把风比作野兽,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和力度。
师:这位同学不但读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而且说出了自己喜欢的理由。既然写出了风的强劲的力度,我们是不是也要读得更有力度一些呢?全班一起来读出这如野兽般的风的力度来!
(师生一起读得铿锵有力)
师:很好!大家对这些句子情有独钟,一定有理由的。下面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语言的美,研究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得生动优美,让我们如此着迷的,也就是文学的美是怎样炼成的,这也是我们跟课文学语言要学的“炼美秘方”。(投影:美是怎样炼成的?)
探究句子的美从何入手呢?比如说句式的选择、字词的锤炼、修辞的运用、意境的营造等等。大家琢磨琢磨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它的美是怎么打造出来的。
上一环节中大家表现得非常精彩,希望这一环节中有更好的表现。
告诉我们你喜欢的是第几段的哪一句,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你发现的炼美秘方。
生11: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的“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我喜欢的理由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渔火比作金莲,可以让我想象出黢黑海面上渔火的晕黄的灯光和排列的样子,很美丽。
师: “灿灿的金莲”这个美好的喻体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美妙的画面,这是比喻创造的美感。
文中还有没有其让你们喜欢的比喻句呢?
生12:我喜欢的是第3段中的最后“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而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作者把山谷比喻成爱音乐的村女,本来是说山谷有回音,但是却说成是学舌拟声,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而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这样写很生动,很有趣。
师:把山谷的回音比作村女学舌拟声,使山谷有了人的情趣和灵性,多招人喜爱呀!老师想问一下,村女能不能替换成“摩登女郎”啊,摩登女郎也爱音乐,也会学舌拟声啊?
生13:我觉得不能换成摩登女郎,摩登女郎虽然也爱音乐,但是摩登女郎比村女泼辣,我觉得用在这里不好。
生14:我也觉得不能换,因为村女给人感觉很纯朴,很天真,用她来比喻大自然中的山谷更适合一些。
师:我们选择喻体的时候要选用和本体气质相符的意象,要给人美感的意象,用泼辣的摩登女郎不好,换成善良的老妪也没有美感了。把山谷比喻成村女惹人喜爱,这篇文章还将山比喻成了什么呀?
生(齐答):禅机深藏的高僧。
师:我见过把山比成伟岸的男子,比作沧桑的老者,还从没见过是高僧呢,山和高僧有什么联系呀?
生15:高僧给人深沉、神秘、超凡脱俗、淡泊一切的感觉。
师:新颖的比喻值得我们借鉴。
生16: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中的“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起开彼落。”这里没有用比喻,但是用了暗喻和借喻,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大海的景象。
师:其实暗喻和借喻也属于比喻,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展现了大海什么样的景象?
生16:蔚蓝广阔,浪花此起彼落的壮阔景象。
师:非常好!同学们发现了新颖的比喻可以美化我们的语言,有同学有别的发现吗?自由品析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17: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的“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我最喜欢其中的“最是”二字,让我想起了徐志摩写一日本女子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珍重里也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拉娜!”(学生很投入地背诵,很陶醉地想象)我可以想象出晴朗的下午,一个美丽温柔的日本女子在阳台上看风景,酣美的斜阳懒洋洋地洒在她身上。
师:你真是个浪漫多情又想象力丰富的人!我想问一下这个日本女子和我们这句话有没有什么联系?
生17:(不好意思地笑)是这句话描述的美丽的画面引起了我的想象。
师:哪些词给我们勾画出了美丽的画面呢?
生17:碧蓝、洁白的色彩对比很鲜明。
师:色彩鲜明的对比好象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最是你美丽的想象让我感动,最是你的发现让我惊喜!“最是”最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了。赏析句子可以像这样抓住某些字词来体会,把赏析做得更细腻一些。
生18:我喜欢的句子是第4段的“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我觉得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把晚霞变化的颜色都描绘出来了,而且作者前面用的是烧,后面用的是化,避免了用词的重复。
师:你真细心,我想你观察事物一定也像余光中那样细致。(学生举手)
生19:我也喜欢这一句,我喜欢的是前面的“炉”字,我写的话就只会写一片晚霞或者一抹晚霞。
师:“一炉晚霞”和“一片晚霞”有什么不同呢?
生19:用“炉”给人燃烧的感觉,可以想象晚霞像火焰燃烧那样火红,而且熊熊燃烧的那种动感,而一片晚霞就没有这种效果。
师:这样一比较,就能体会出“炉“字的妙处了,品析字词的时候可以用“换字法”。
生20:我也喜欢这一句,不过我喜欢的是后半部分的“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说太阳落山,我就没有想到过是太阳的葬礼,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新鲜,而且有神话色彩。
师:说的非常好,同一个句子不同的人读出了不同的妙处,读书就应该这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发现。
还有没有同学觉得某个字、某个词用得特别巧妙的呢?
生21:我喜欢的句子是第4段的“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醺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夜来得“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看起来好象很矛盾,但这恰恰能说明作者陶醉在眼前的晚景中,竟没有觉察到夜的来临,所以后面说“夜早从你背后袭来”,只有在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才能偷袭的。而且夜怎么会偷袭人呢,显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你说得好极了!文学的美就在于新奇,新奇是怎么打造出来的?把写人的词来写物,把写甲事物的词来写乙事物,比如“炉”来装晚霞,这些词一经错位移用,语言就有味道了。
我来说个句子,大家一起看第5段的“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生:教室里飘满了云烟。
师:如果写教室里满是云烟就太一般了,用“穿窗探首”这个写人的动作、情态来写物,物就有了情态美,句子就有诗化的意境了。
生22:我想说说我喜欢的句子。我喜欢第6段中的“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驱,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着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我喜欢的理由是“曳着黑烟的飘发”把丑陋的事物美化了,火车排放的黑烟本来没什么美感,但作者这样新奇的写法给人很美的想象之美;“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驱”说明作者观察很细致;在作者眼里,火车有着旧世界迷人的情调,是超音速飞机不能比拟的,实际是一种思乡情感的流露。
师:怎么有思乡之情呢?我怎么没看出来?
生22:作者看到的火车是在九广铁路上行驶的火车,九广铁路连接的是九龙和广州,也就是火车连接了香港和大陆,所以作者才会认为火车比飞机更迷人。而且这一段中也提到“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噪音”,表面上看来不合常理,实际上这些“人为的噪音”是来自大陆的车辆所发出的,作者才会喜欢,所以我认为这些都是作者思乡的表现。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是不是该用掌声来表达我们的震撼呢?(学生鼓掌)还有同学想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生23:我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第一句:“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作者描绘方位时用了顶针的修辞,使方位的表达更清楚,读起来也很有韵味;然后在写海和山的颜色时用了叠词“碧湛湛”“青郁郁”,叠词读起来有节奏感,而且使海和山的色彩更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一弯”“ 连环”很形象地描写了海与山的形状;在句式上运用了对偶句,结构整齐,读起来也有音韵美;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句子,作者一定是非常喜爱阳台外这一片海天山色的景象的。
师:简直是一篇完整的小论文,分析得既全面又清晰。说到叠词呢,我想请大家看看第四段作者描写夜色四合时让人肃然而恐的山影是怎么描写的。
生(齐读出来):“重甸甸阴森森的”
师:如果去掉这两个叠词,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24:这两个叠词让我想象出山影的形象,如果去掉的话,就没有这么形象的效果了。
师:你体会得很好,叠词确实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也能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刚才XX同学还提到了一种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对偶、排比,有没有同学找到这样的好句子,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25:我喜欢的是第2段的“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这句话在句式上是整散句结合,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分不出,是,还是”,我觉得是作者的想象,“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的想象使山与海有了人的灵性与情态,描绘出了山与海在一起的和谐之美。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一首小诗——“海因山绽开浪花,山因海站成巍峨,山与海牵手,这是自然的撮合。山因海无言,海因山放歌,山与海并肩,那是最美的景色。”作者给我们描绘的不就是这样一幅海与山缠绵在一起的最美的景色吗?
生26:我喜欢的句子是第1段的“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这句话由一组对偶和一组排比构成。
师:“长幅横披”是什么意思啊?
生26:是马远夏圭的山水画。
师:为什么要提到他们俩的画呢?
生26:把眼前的青山绿水比作山水画。
师:对,这里风景如画。后面的一组排比有什么好处?
生26:一连三个“任”表现了作者在这里生活的满足和喜爱之情。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沙田山居的景描绘成一幅幅唯美的画面,给这里的自然物都赋予了人的情态,正是作者对沙田山居喜爱之情的体现。
生27:我觉得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也很有味道。“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个“竟”字说明作者在沙田山居生活得很快乐,只有很快乐才会任十八个月在不知不觉度过,但在这里快乐的生活仍然不能让他忘记故乡,“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重九和中秋是最让人想家的节日;这里的“陶菊”和“苏月”也和有味道,我们写的话只会写重九的菊花和中秋的圆月,作者在这里说“陶菊”和“苏月”是因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得很有名,还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陶菊”和“苏月”可以说是作者别出心裁的表现思乡情怀的代名词。
师:你叫什么名字?你的赏析简直令人震惊,老师为你的回答而骄傲!
生28:我喜欢第一段中的这一句:“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这句话也是作者思乡之晴的表露,而且这句话的用词很有诗意,远处若有若无的青山作者说成“翠微”,而且这种颜色越来越淡,淡到最后“淡成一袅青烟”,我觉得这些字写得特别有味道。
师:确实是很有诗意的一句话。“翠微”就是来自于诗歌的意象,如晏几道的“十里荷塘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李白的“却顾所来径,苍苍倚翠微”,运用诗歌中的意象或直接引用诗句都可以让语言富有诗意,像诗一样古雅而有韵味。余光中就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散文,文中的“问余何事栖碧山”就是李白《山中问答》中的句子,一起来背一下这首诗——
生齐背: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一篇文章在大家的共同探究下就成了一座文学的宝藏,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下面请语文科代表综合一下同学们发现的“炼美秘方”,为我们提炼出“语言优美大法”,分点表述。掌声欢迎。
生29:语言优美大法有:(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2)词语的选用,错位移用,创造新奇搭配;(3)选用对偶、排比等特殊句式;(4)化用诗句,或运用诗歌意象。
师:跟课文学语言,是不是一学就会呢?老师出个题考考你们,看我们同学们有没有灵气。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我就要和你们说再见了,但这一( )记忆,将在我的心头常开不败。(投影:我要和你们说再见了,但这一( )记忆,将在我的心头常开不败。)
请填一个量词。
生30:这一堂记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0:这份记忆是我们这堂课的。
生31:文学不是要创新吗?所以我填“无声的记忆”。
师:你确实给我们创造了文学的新奇美,不过你更是以身示范,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不能答非所问,我要求填的是量词。
生32:我填这一“朵”记忆。
师:你为什么要填朵呢?
生32:因为后面有常开不败,只有花才会常开不败,所以填“朵“跟它照应。
师:考虑到前后照应,用朵来修饰记忆其实还说明这份记忆像花一样美好。这也是这堂课你们给我留下的印象,这堂课的记忆将会在我心头常开不败。如果你们能坚持这样细腻地品读美文,你们的鉴赏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你们创造美的能力也一定会越来越高。
书法家启功先生说过:“唐诗是喊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明清诗是仿出来的。(投影)
只要大家坚持像李白、杜甫那样喊出自己的心声,坚持思考,坚持读美文,仿照美文来创作,大家一定能写出比《沙田山居》还美的文字!再见!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