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文\\\\秋月弯巧如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境 课前准备
学生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2搜集其他诗人的送别诗。 3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古诗
1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三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陵(líng)、、唯(wèi)。
(2)、抽生读古诗,正确流利的朗读。
(3)、同桌互相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2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老朋友)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孟浩然到广陵去上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教师重点指导,解决疑难字词。
故人:老朋友。 西辞: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烟花三月: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孤帆远影: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只见。 天际流:天边流。 (2)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3、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把诗人的感情朗读出来。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美丽的春天,却是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心中只有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 不是,诗人眼睛紧紧追随着老朋友离去的帆船。)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满满的长江水就像我对老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读出你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欣赏、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依依不舍之情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借助工具和课下注释自学古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对不理解诗句的重点关注,同桌共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体会意境朗读古诗,诗句虽短但蕴含有丰富的意蕴,理解了古诗才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在想象的画面中进入诗的意境。
四、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深入到诗人的内心。
五、欣赏、交流其他的送别诗,体会送别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