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学案 >>
《伤仲永》学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27


12.伤仲永
课题:《伤仲永》      课型:新授        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曹爱新      审核人:宋新蕊     时间: 
学习要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
2、了解作者,认识大家:
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介普     ,号   半山       。江西临川人,   北宋   时期,    文学     家、   政治      家、      思想 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3、在【       】给加点字解释;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属于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曾经 】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 对……感到诧异 】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上 】其名。其诗以【 以   】养父母、收【 团结   】族为意【    内容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从    】指物作诗立就【 立刻完成】,其文理【   文采和道理 】皆有可观【   观赏 】者。邑人奇【 对…..感到奇怪 】之,稍稍【 渐渐   】宾客【 以宾客之礼相待     】其父,或【   有的人 】以钱币乞【    求取 】之。父利【 认为有利可图】其然【 这样 】也,日扳( 通“攀” 牵、引 )仲永环谒( 拜访 )【向】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让 】作诗,不能称( 相当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从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完全丧失 】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 承受   】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超过 】于材人【 一般的人 】远矣。卒【   最终 】之为【 成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没有达到要求    】也。彼其【   他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况且 】为众人;今夫( 不译    )不受之天,固【   本来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能够 】为众人而已耶(   语气词 )?
二、检查导入
(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⑦ 卒之/为众人。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 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一)理解课题:
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哀伤 疼惜         表达了作者 对一个神通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二)小组交流,口译课文;
     (将自己有疑难的地方画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三)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 ①忽啼求之( 书写工具    ) 
     ②借旁近与之(   仲永   )   
③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
     ④邑人奇之(    仲永的诗   )   
⑤或以钱币乞之( 仲永的父亲     )
⑥仲永之通悟( 的     )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 仲永的诗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    )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向     )      
     ② 于舅家见之(    在 )
③ 贤于材人远矣(   比    )     
④受于人者不至( 从    )
(四)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 每天。
3、邑人奇之   “奇” 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以宾客之礼相待。
5、父利其然也 “利” 认为…有利可图。
(五)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从神童变成普通人的故事。表达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成材极为重要之理。

第二课时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二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明确: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三 
(1)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
示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形成有关“人才”的认识。
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五、反馈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lì )   ( yì)    ( pān )   
世隶耕      邑人       日扳 
( yè )    (chèn)   (mǐn)
环谒      不能称          泯然
2、文学常识
《伤仲永》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 王安石   ),字(介普 ),号( 半山 ), (北宋)(朝代)著名的 (文学)家、(政治) 家、(思想) 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明确: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便)借邻居的书具给他,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明确: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作为旨意,传给全乡的秀才看这首诗。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明确:他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了。
(4)得为众人而已耶?
明确: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四)课外文段阅读: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
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轼《日喻》)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
来说,就是“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指会潜水的人。”
2.从“涉”到“浮”到“没”_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
的意思可理解为“徒步过水”。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句话的大意是( B )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
没的。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的大意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
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反问句_句,大意可译成“那会潜水的
人难道是轻易能做到这样的吗?”
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
明确: 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诫子书》《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揭阳市中考一模)
《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题)
《伤仲永》《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上海市中考题)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山东省济南市2018年中考题)
《伤仲永》《宣城太守济阳江淹少时》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广西百色市中考)
《诫子书》《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
《诫子书》《伤仲永》对比阅读练习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伤仲永》ppt课件(48页)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题)
《伤仲永》ppt课件(21页)3
《伤仲永》ppt课件(57页)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伤仲永》复习学案ppt课件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22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伤仲永》ppt课件(30页)2
《伤仲永》训练题
《伤仲永》助读单
《伤仲永》总复习
《伤仲永》ppt课件(42页)
《伤仲永》学案8
《伤仲永》课文梳理
《伤仲永》知识点
《伤仲永》教学案例、感悟及评析
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伤仲永》教案21
《伤仲永》教学设计20
《伤仲永》教学反思2
《伤仲永》教案19
《伤仲永》ppt课件(56页)
《伤仲永》知识点归纳及比较阅读
《伤仲永》导学案7
《伤仲永》文言文期末复习
《伤仲永》预习学案
《伤仲永》改写成诗
《伤仲永》课堂实录及点评
《伤仲永》复习指南
《伤仲永》教案18
《伤仲永》知识竞赛ppt课件
《伤仲永》重点字词句
《伤仲永》ppt课件(65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