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学案 >>
《胆小鬼》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24


9.胆小鬼

课题《胆小鬼》          课型:讲读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赵瑞琴          审核人:            时间:

学习要点: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2.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更深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

学习重点:

1.反复品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2.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个 案 修 改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烦zào(      )     破绽(      )   炙晒(zhi)

喃喃(        ) 自语   付诸(      ) 东流

2. 解释下列词语:

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或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破绽:原指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喃喃自语:自己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

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

付诸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3.本文选自《        》,作者        ,台湾女作家,原名        。作品有散文集        、          、         等。

4. 初读课文后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文章记叙了小时侯偷钱的故事。

二、检查导入

1. 导课

2. 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尝试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1.快速阅读文章,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初步了解或体会。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                                   的故事。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考查学生快速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度,因此学生回答的是否完全正确并不重要。)

2.默读课文,请以“偷钱”为线索,把文章分成四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同时用笔画出表现“我”的心理感受的语句。        

(1)介绍偷钱的背景(1—11)

(2)描述偷钱的经过(12—15)

(3)描写偷钱后的感受(16—38) 
    (4)叙述偷钱事件的尾声(39—43)


小结:《胆小鬼》是三毛特意为《幼狮少年》读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她小时侯偷钱的故事。这样一次童年往事的回忆,一个许多人共同的出轨经历,在作者笔下,好象电影一样,一幕幕闪现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精读赏析,深入理解。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为什么不用“偷钱的故事”做题目,而用“胆小鬼”?你喜欢这样的胆小鬼吗?

明确:“我”偷了钱又不敢花——胆小;知道自己的错误又不敢承认——胆小。所以“我”的确是胆小鬼。用“胆小鬼”做题目,更含蓄一些,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我”父母知道“我”偷钱吗?从哪里能看出来?你怎样看待父母的做法?

明确:从 “我”一开始“热情”地询问母亲“是不是你忘了地方,根本没有拿出来”,而后又“发烧生病”,最后又“热情”地发现“你的钱原来掉在夹缝里去了”的过程,父母就可能发现“我”是“小偷”。而最明显的是:事情过后父母突然管起我们的零用钱来,父亲还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更能看出父母知道是“我”偷了钱。

父母很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并且在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很与耐心,等着孩子自己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比简单粗暴的说教和训斥要有效得多。钱找到以后,父母意识到孩子们需要零花钱,就每个月一人一块钱的零花钱,而且由自己管理。为了对“我”的知错能改加以鼓励,父亲还给“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文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春风中的细雨,没有惊天动地,却一点一滴浸润孩子的心田,这一点很值得做父母的学习借鉴。

3.“偷钱的故事就那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为什么说它是平淡的?你从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悟出些什么?

明确:虽然“我”偷了钱,但因为“我”没敢花,也就没有享受那文章中偷钱那种满足欲望后的快乐;也因为无人追究,而没有受罚。后来,我又把钱悄悄地还回去。整个事情,就好象没有发生一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所以说它很平淡。

即使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如果是有悖良心的话,终会因良心受到谴责,而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就像文中的“我”一样,乃至像生病发烧一样。这也许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了。


个 案 修 改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多处描写“我”偷钱后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语句,找出这些句子,做简要分析,并品味文章如何表现我的心理。

例:当我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以具体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害怕和紧张的心情,甚至都失去了知觉。)




2.文章几次写到“我”的脸红,找出这些句子,并简要分析“我”为什么脸红。

示例:那时,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了我一眼,我脸红得又像发烧,匆匆地跑出门去,忘了说再见。(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过来,“我”觉得是伎俩被父亲识破了,又不敢说出真相,因为羞愧而脸红。)


①母亲说不可能的,我接触到父亲的的眼光,一口滚汤咽下去,烫得脸就红了。(自己偷了钱,还装模作样地询问母亲,接触到父亲的眼光,为自己偷了钱说谎而心虚脸红。)

②母亲不肯让人穿长裤去睡,硬要来拉裤子,当她的手碰到我的长裤口袋时,我呼一下又涨红了脸。(“我”疑心母亲知道“我”偷钱,当她碰到我的口袋时,因为害怕她掏“我”的口袋而脸红。)

③她疑疑惑惑地问我:“你哪来一块钱?”我又脸红了,说不出话来。(“我”差点儿不打自招,又害怕姐姐再追究下去,因而脸红。)

④我被拉去洗澡,母亲要脱我的衣服,我不肯,开始小声地哭,脸通红。(“我”害怕母亲脱下“我”的衣服而真相大白,固而脸红。)

3、综观全文,你认为“胆小鬼”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点。

明确:文中的“胆小鬼”是一个善良、诚实、自尊心很强的女孩。

4、果戈理说:“不犯点小过失的人是没有的。”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请结合对《胆小鬼》一文的学习,谈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拓展思维,自由回答)

课堂小结

   三毛以她细腻的心灵、朴实的笔触、简洁的文字,生动的对白和动作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懵懂少年的年少情怀,她的作品极富电影感,希望同学们能回去找来三毛的作品一读,从中体味她文笔的洗练无华、至情至善。

四、迁移提高

训练点:学习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的写法。

文章写下手偷钱时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看起来,真是轻易到手,得来全不费工夫,文字也很平淡。可是细味之下,却是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紧张之态,溢于言表。像这样的文字文章中很多。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不自觉地用上这种手法,如:形容一个人兴奋、高兴时,就会用上手舞足蹈、眉开眼笑之类的词语。

现在我们就模仿文章的这种用动作、神情来表现抽象的心理感受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可以从老师的提示中选一个来写,也可以自己找一种心理感受来写。

提示:喜悦 忧伤   愤怒   紧张   放松     害怕     不耐烦

写完后,请学生将自己写的念给同学听。



五、反馈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反省(   )一沓(    )涨红(   )勉强(    )

破绽(   )烦躁(    )柚子(   )喃喃(    )

3.仿照示例,找出文中描写我偷钱后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例句:当我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个 案 修 改

(三)课内阅读题

1.文章一开始,巧设悬念,并没有直说偷钱的事情,而是在叙述“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十分平淡的……”之后,才指出“我要说的是——偷钱”。这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先制造悬念,再揭晓意外结果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自然段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语气延伸,起到醒目的作用,表示对“偷钱”的强调和突出。

3.作者为什么不详写偷钱的经过? 
明确:怎样偷钱和全文的主题联系并不密切,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作者偷钱以后的紧张和恐慌,以及家长相应的处理手段,为了突出重点,作者对偷钱的经过一笔带过。

4.19自然段“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一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夸张。更形象的描绘出作者心里的紧张与不安。

5.当我告诉母亲钱掉在夹缝里时,母亲和父亲各有怎样的表现?你认为他们知道不知道钱是我偷的?说说理由。

明确:母亲很平静地捡起钱,并没有揭穿我的谎言。父亲的目光在我的脸上一扫而过,也没有对我责怪。父母知道是我偷的钱,从“父亲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能看出父母知道是我。”看出偷了钱.

6.“等到我长大以后,跟母亲说起偷钱的事”,母亲为什么笑着说他不记得了?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母亲并不是真的不记得了,而是母亲不想让自尊心强的我心中仍有阴影。从中可看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春风中的细雨,没有惊天动地,却一点一滴浸润孩子的心田.


(四)课外阅读题、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肘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作者:毕淑敏 本文有删节)

1 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

    8岁时           ;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        ;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2.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作一点分析。

3. 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4.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5.重读学过的课文,与作者一样,你也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请就《胆小鬼》的写作技巧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想内容,谈谈你原有的认识和一点新的感悟。

答案:

1.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

点拨:从选文第3段、第5段中筛选信息。

2.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作者读出了安徒生是借鱼写人。为了寻找灵魂,人鱼公主抛弃了海底“瑰丽丰饶”的物质生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其间尽管旅途漫漫,肉体和精神经受了“磨砾”和“煎熬”,但她顽强、坚定,永不放弃。这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点拨:点明是一种精神,或能理解到以鱼写人,抓住具体的词、句谈人鱼公主的追求,语言通顺、完整即可。

3.示例①:结构完整。承接上文年龄阶段,使线索贯穿始终。   示例②:篇末点题。突出了“常读常新”的主题。   示例③: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点拨:点出任何一种作用,围绕作用作一点分析,语言通顺即可。不可只罗列作用不作分析。

4.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梧。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点拨:扣住两个方面来谈即可。

5.略  

点拨:扣住原有的认识说出一点新的休会,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




教学反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胆小鬼》教学反思2
《胆小鬼》导学案
《胆小鬼》教学反思
《胆小鬼》教案4
《胆小鬼》教学设计3
三毛《胆小鬼》课堂实录
《胆小鬼》ppt课件(12页)
《胆小鬼》ppt课件4
《胆小鬼》ppt课件3
《胆小鬼》ppt课件2
三毛《胆小鬼》原文阅读
鲁教版《胆小鬼》ppt课件1
《胆小鬼》教案2
《胆小鬼》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