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前预习
1、 阅读《格列佛游记》,浏览全书,精读精彩部分,写一篇读后感。
2、利用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
一、教学导入:
我们透过格列佛的双眼可以看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踏上格列佛的旅程吧。播放《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段,引入教学。
二、初读课文
1、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悖bèi
2、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听天由命 前所未有 饥肠辘辘 有悖礼仪
3、分析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海难。
第二部分(第2段):写被俘。
第三部分(第3段):写劝降。
第四部分(第4段):写进餐。
三、再读课文,思维训练
1. 从第2段找出两句表现“我”与“小人”身材相差甚远的句子。
⑴他们中有几个因为从我腰部往下跳,竟跌伤了。
⑵其中的一个竟敢走到能看得清我整个面孔的地方,举起双手,抬起双眼,一副惊羡的样子。
2. “我”睡在草地上,感觉“前所未有的酣甜香沉”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我”疲惫已极。
3. “我觉得有个什么活的东西在我的左腿上蠕动”中“蠕动”本来指什么?这里叙述什么?
“蠕动”本来指动物爬行的动作。这里叙述“小人”的行动,突出他们的渺小。
4. “即刻就感觉有一百多枝箭射中了我的左臂像许多针刺一样的痛,他们又向空中射了一阵,仿佛我们欧洲人放炮弹一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对比。 突出“我”对小人们矮小身材的轻视。
5. 第3段,“命运却给我另作了安排”中,“另作了安排”指什么?
来了大量的人,与我交谈,给我食物吃。
6. 第3段,“一个看上去像是有身份的人,对我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格列佛认为“有身份”的依据是什么?
⑴那人演说前高喊三声,立即有人将我头左边的绳子割断。
⑵有三个侍从,一个替他牵着拖在其身后的衣服,两个分站左右扶持着他。
⑶他有十足的演说家派头,用了不少威胁的语言,也许诺表示同情与友好。
7. “三人中一个是侍从,身材好像只比我的中指略长些,正替那人牵着拖在其身后的衣服;另外两人分站在他左右扶持着他。”这里作者对他们身材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通过比较,具体写出小人的身高,说明如此渺小的人也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别,实在滑稽可笑。
8. 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课文的情节。
海难 → 被俘 → 劝降 → 进餐。
9. 课文用了大量的对比,请举例作简单的分析。
10. “小人国”是虚拟的,文中的“东印度群岛”、“凡迪门兰”都是真实地名。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虚中有实、实用有虚的写法,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
11. 用50字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2. 比较鲁滨孙和格列佛的流浪有什么差异?
鲁滨孙是自己选择流浪的;格列佛的流浪是被动的。
鲁滨孙在流浪中增强了胆识,增长了才干;格列佛亲眼目睹了小人国的社会现实。
四、人物形象
1、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吗?
2.你认为作者通过格列佛的游历表达了什么思想? 五、赏析写作
1、请你就写作上的一点谈谈《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 2、作者以①神奇的想象、②夸张的手段、③寓言的笔法,④不留情面的批判,尤其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作痛快淋漓的鞭挞。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1、在《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桃花源记》《镜花缘》中任选一部,比较和《格列佛游记》的异同。 各组交流看法,提出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教师做好引导。 七、课堂小结 1、谈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透过格列佛的双眼看到了什么?从中获取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八、课后作业
1、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与《格列佛游记》,比较两个主人公性格的不同。
2、用幻想的表现手法,抒写你自己的一段美丽的梦游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