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致女儿的信》教案9
作者:xjh1979  上传者:admin  日期:11-10-31


会员:xjh1979 友情提供

                                      致女儿的信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1、教学重点: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一、导入: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直有一个话题古老而又新鲜人类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此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话题吗。(学生回答) 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扫清字词障碍
忐忑(tǎn tè)  繁衍(yǎn)  一剖黄土(p óu)  怒不可遏(è)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忐忑:心神不定。 
 怒不可遏:遏,阻止,禁止。愤怒到极点 
三、学生朗读课文,并提示学生注意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明确: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谁备,以童话的形式讲述爱情的真谛,主要注意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节,
四、复述课文
第一次:上帝从男人和女人的眼睛里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从末见过的力量——爱情。(态度:迷惑不解,惊慌不已,勃然大怒)
第二次:上帝从男人和女人的眼睛里发现了一种无以伦比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有一种新的东西——忠诚。(态度:怒不可遏)
第三次:上帝从男人的目光中发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心灵的追念,(态度:久久的伫立凝视,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五、探究
过渡: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过渡:2、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先让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再点拔归纳)
明确: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其它的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六、 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让你感动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明确;以学生为主,只有言之有理即可, 老师作正确的引导。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其它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由回答,也可以以书面形式进行。老师正面引导,)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着成熟的时候再品尝。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乃至雄厚的经济作为基石,才能达到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八、小结:同学们最后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以上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2页)3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2页)2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8页)2
《致女儿的信》教案13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20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4页)2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26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58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9页)2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21页)2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23页)
作文:早恋现象之我见(3篇)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2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9页)
《致女儿的信》自主课说课稿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8页)
《致女儿的信》教案12
《致女儿的信》改写成诗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2页)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17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21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25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27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6页)2
《致女儿的信》学案2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4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9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6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8页)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16页)
《给女儿的信》学案
书信的格式
书信的基本格式
《致女儿的信》评课稿
《致女儿的信》字词归类复习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1
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22页)
《致女儿的信》教案10
《致女儿的信》自主学习提纲
《致女儿的信》高效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6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学案
《致女儿的信》读后感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