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思想之美》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9-03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思想之美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思想之美,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的。本实践专题主要是训练议论表达,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更重要的是口语议论,怎样把文绉绉的书面语变成对思维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语言是本实践活动的主题。1.“读、写、说”互动环节主要是通过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梳理讨论,明确议论的有关知识:议论,就是谈观点,讲道理,说服人。议论是思想的表达,语言就要庄重,也不排斥形象形语言。议论语言应明快且旗帜鲜明。口语交际的议论同样如此,但感情色彩应比书面语更为鲜明强烈。2.“借书必还大连盟成立曁首届研讨会”这一环节主要是拿借书说事,响应柏杨先生号召,锻炼学生的口语议论能力。也可以用一些典型的口语书面语交错的论述性文稿,请学生修改,达到训练目的。 

【教学目标】 

1.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将它与说明性文字区别开来。 

2.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 

思想之美(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教师可以学生身边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谈看法入手,让学生明确我们每天都太品头论足,说长道短,即每天都在议论。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议论。也可读一些名家的论述文字片断,让学生初步感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回顾要点,梳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对议论相关知识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明确书面议论语言的特点。 

3.读说互动,比较归纳。本环节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借书的典范的文段,如余秋雨的《藏书忧》这样优秀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语段能否直接拿到讨论会上当发言稿,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明白:听讲和读书的语境不一样,读书是主动的,而听进却是被动的,需要高度集中的凝神状态,一不留神,话音就一去不复返。因此口语议论要把这种书面语言改为对思维比较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语言。 

其次,教师也可以结合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经过记录修改,作为书面文字发表了,还有没有口语的特点?可让学生结合文体特点和具体句子说说。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文章说的时严肃的问题,仍然有口语交谈的通俗趣味。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柏杨的虽然不是演讲词却很有口头表述风格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体会古典雅言和通俗口语交相迭生,相应成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口头表述和书面文章虽然趣味各异,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相得益彰的地方。口头语言可能在书面文章中,显出潜在的光彩;书面雅言,也可能在口头表达中显出魅力。既有成语和对称,又如口语般平白晚懂。诸如此类古今相对,文白错杂,并和口头表达的轻松自如洒脱相结合,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的魅力。 

4.练习活动,巩固强化。教师应在学生充分理解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练习。可以请学生自选取余秋雨《藏书忧》中第二、第三个担忧中的一个,改写为适合于口头交流的语言,并试在同学中说说看,请同学们评评效果如何。也可以请你将以往作文中任一篇修改成口语与书面语交错融洽的文稿,并主动请同学对你的修改稿提提意见。
思想之美(第2课时) 

【教学建议】 

在学生第一课时有所收获的前提下,将第二课时设置成一节实践活动课。 

1.指导学生明确会议内容:(1)讨论并通过“大联盟”章程,选举首届理事会成员;(2)“盟员”交流自己的藏书和借书的故事,评选故事“最感人奖”;(3)进行专题研讨。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准备时间和明确的指导。 

2.指导学生专题研讨内容:(1)每人拟写一份发言稿,要求观点鲜明、感情强烈,适合现场交流(2);研讨会中心议题:对借书的有关言论发表意见(也可另拟)。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写作。 

3.课堂活动。在学生交流故事的过程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 

4.评选“超级书虫奖”(“超级书虫奖”得主,观点要明晰,论述要充分。) 

5.评选“最佳发言奖”。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的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的相关材料。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确“议论”性的语言特色。 

2.课文中有关阅读资料。 

课件使用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拓展学生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相关资料: 

(1)思想之美,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的。 

议论,就是谈观点,讲道理,说服人。议论,从写作思维的特征上来看,主要是在理性思维(分析、概括、思辨)的层面上进行的,所以,议论性文字,主要体现的是写作理性思维的规律。由于人们表达思想的目的、意愿存在差异,议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感悟性议论,一为研究性议论。感悟性议论,指的是对某一事物一般地谈点看法、发点议论,点到为止,不作全面、深入、透彻的分析、探究(在文章中不探究,在认知过程中还是必须探究清楚的),如读后感、观后感、随笔、杂文、短论等文体的议论。研究性议论,指的是目的指向性较强的认知表达,议论主体对某一认识客体在经过充分的、深入的探索、思考之后,将自己的认知结果作较为全面、系统的阐明,如长篇的各类评论、学术论文等文体的议论。但不论哪一种议论类型,都要遵循以下的思维与表达规律。写作的议论,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其动机源于人的两种意识:认知意识与说服意识。 

(2)说服意识 

认知只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性的写作,认知的目的在于说服,在于能说服读者,能以理服人。对于作者来说,只有认知意识而缺乏说服意识,虽然观点是正确的,思维也是深刻的,却缺乏论述与论辩的意识与技巧,这样的认知是无法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服意识比认知意识还要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议论性写作,作者不但要有所发现,还要将自己的发现“强加于人”,虽然所析的“理”也须具有客观性,应是客观之“理”,但却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要说服读者就得下一番工夫。同时,相形之下,多数议论性文字的读者就不像说明性文字的读者那么“合作”了,非但是不合作,而且简直是存心与作者别扭,总是“鸡蛋里挑骨头”,自觉地抵御新的认知。即使是不乏说服力的文字,也未必轻易就能为读者所接受。 

(3)关于议论语言的庄重与明快 

庄重:这是相对诡谲而言的。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严格把握是非界限,赞扬不能沦为吹捧,批评也不能变成辱骂。议论从根本上说是要以理示人,以理服人,因而,强词夺理或圆滑世故都是与议论的这一要求格格不入的。 

(4)关于“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不管什么样的语言,从其词汇构成来看,都大致有三套词汇体系,第一,口语(包括方言),第二,书面语,第三,在书面语中,比较特别的一类是古典的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排除文言词语,好的表达,一般是这三者的巧妙运用。 

在修辞学上有所谓同义词的说法,其实绝对的同义词是不存在的,有时,所指是同样的,用不同的类型的词汇来表述,在词义就产生了有时是微妙的,有时是显著的差异。 

三种语汇,意味着三种交际方式,包含着三种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三种感染力量:文言的古雅和高贵;书面语的正规和严密;口语的泼辣通俗趣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思想之美》ppt课件1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思想之美》教学设计2
关于读书的话题作文(7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