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论逆境》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3-29


《论逆境》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主旨,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2、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3、了解文章说理方法上的特点。

【学法建议】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
2、联系现实生活,自我探究,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培根论人生》。1957年,《培根论人生》在英国首次出版。至今四百多年来。它历经数次再版重印,几乎被译为人类所有的语言。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哲学名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候,古典人文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文学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心灵以动人的美感;其论述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被共同誉为欧洲近代的三大哲理散文。
《培根论人生》一书是培根的处女作,也是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结晶,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培根仍对该书做了修改。这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如一部二十四史。培根原就是一位博学之士,在此书中,他更是旁征博引,用典广泛,几乎涵盖了各类人文学科。培根还善用比喻,书中不乏睿智的格言警句,直到今日,仍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本文标题也译作“论逆境”。本文篇幅短小,不过400余汉字,对这样一个重大论题,作者举重若轻,表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

(2)有关“逆境”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论天意》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尼采《偶像的黄昏》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除了上述有关“逆境”的名言警句外,你了解的还有哪些?你喜欢课文中哪些精彩语句?
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你又是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的?
③本文在说理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本文思路清楚,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文章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引用古罗马先哲 的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切入题目,设下论题,为后面自己的观点张本。
第二层(“幸运说需要的美德”——“对比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          的不同启示,及          的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厄运不仅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练和新生,帮助我们培养起坚忍的品格,去勇敢地面对厄运,战胜厄运,获取幸福。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以       和       为喻,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
文章从“战胜厄运是奇迹”,到“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格”,最后到“厄运不会把我们击垮,反而能显出我们最好的品格”,三层意思层深入,见解不断丰富,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去透视人生的厄运。
文中大量引用西方思想史上先哲及《圣经》中的名言事例,但议论通俗易懂。文章比喻优美隽永,富有诗意。论述中也多用对比手法,上下去相互映衬,措辞警策,暗含机锋,突出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如“运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要的美德是坚忍”、“          ”,说理透彻,饶有意味。

三、问题探讨
1、诗人雪莱读培根的随笔《论死亡》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请结合这篇说理散文,谈谈文章所蕴含的诗性美体现在哪里。


2、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四、活动体验
1、有人慨叹“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又有人认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顺境与逆境呢?请以“顺境、逆境哪个更利于成长”为话题开展一次辩论活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培根《论逆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逆境》ppt课件(11页)
《论逆境》导学案
《闲话章太炎》《论逆境》导学案
《论逆境》ppt课件4
《论逆境》ppt课件3
《论逆境》ppt课件2
《论逆境》ppt课件1
《论逆境》教学设计3
《论逆境》课文研习
《论逆境》学案
《论逆境》教案1
比较感悟《闲话章太炎》《论逆境》同步练习
《闲话章太炎》和《论逆境》比较阅读能力提升训练练习
培根《论逆境》课文阅读
《论逆境》同步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