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记王忠肃公翱事》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12-22


4.记王忠肃公翱事
崔铣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尤其是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2 .掌握“内、而、贾、孰、识”等通假字;掌握“别、固、白”等多义词,以及虚词“某”的作用.
  3.学习选用日常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技法
[复习旧课]
  《金岳霖先生》 这篇 课文叙写了金岳霖先生哪些方面的言行表现?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
[导语]
  “文如其人”十分恰当的表现了崔铣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在文中描绘的 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廉洁忠实的王翱正是他自己的写照,是其灵魂的翻版。在那样的封建时代, 崔铣是怎样保持他的铮铮铁骨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崔铣 (1478~1541)明代学者。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今河南安阳县)市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入翰林,任编修。据历史记载,崔铣“硬树脊梁,牢立脚跟”(《崔文敏公洹词叙》),为人正直。在他任翰林编修时,正值太监刘瑾当权,威势日重,同官见瑾,都伏谒拜跪,独崔铣长揖不跪。有人对他说:“有不测之祸,子知之乎?”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不知。”因此,得罪了大宦官刘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翌年,刘瑾伏诛,召还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归。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年,因议'大礼'冒犯了世宗,罢职返乡,潜心于研治学问。正德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病归故里,卒谥'文敏'。崔铣中年自励于学,言动皆有则。他治学尊崇宋代程朱,反对明代王守仁只讲良知、不讲良能的学说。他曾说:“孟子所谓良知良能也,心之用也。爱亲敬长,性之本也。若去良能,而独挈良知,是霸儒也。”(《明史》本传)。他的文章,风格平实,大而能约。他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洹词》、《政议》、《文苑春秋》、《彰德府志》、《读易余言》、《后渠庸言》等20余种。
二、初读课文掌握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 通假字
①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内,纳②而翁长铨。而,尔。
③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贾,价 封识宛然。识,志
•  一词多义
固:
  ①公固知某不贪也。本来.②婿固不遣。坚决.
  ③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巩固
别:
  ①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告别②某得八焉,以半别公。赠别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另外④内外有别。区别
白:
  ①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告诉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白色
  ③真相大白于天下。清楚明白
3.固定结构:
  “得无......乎”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的固定结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4.“某”的用法,一般是虚指代词,可代人、时间、事物、处所等,也可以作称代词,代替称名.
  例如:( 1)公一女,嫁为辅某官某妻。第一个“某”指代王翱女婿的官名,第二个“某”指代其女婿的名。(2)公为都督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代太监姓名。(3)某得八焉。代我,太监自称.(4)某启,昨日蒙教。代王安石的名字.(5)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前指写作日期,后指王安石的名字。
三、分析结构内容
全文结构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步分:写王忠肃公不徇私情,既使是妻女骨肉软硬兼施,也不肯违背原则“调婿京职”。
  王翱的女婿贾杰在京郊做小官,他想借做礼部尚书的岳父手中的权力调到京师,但未如愿。于是,贾杰在王翱夫人派人迎女时,“故不遣”,并当着妻子的面指责岳父“而固吝者何?”文章开篇就让读者感到有些纳闷:王翱的女婿为了调遣对自己的岳父为何出此下策?为何不对岳父直白其意而采取这种如此“含蓄”的作法?原因不是女婿不了解岳父,而是女婿太了解岳父了。此前,女婿肯定有过多次的直白其意,但肯定是屡屡碰壁,深知岳父刚正无私的“本性”。于是,才出此下策。但是,结果如何呢?贾杰的作法的确捉住了一些要害:母爱女。于是,王翱的妻子出面,“置酒,跪白公。”仅此一点,就足以看出王翱刚正无私的“本性”。知夫末如妇,亲密无间、熟不拘礼的妻子之所以要“置酒跪白”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这种不寻常的作法还是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结果:“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宿于朝房”,“婿竟不调。”王翱的勃然震怒、离家宿外,似乎有些不尽情理。正是这些不寻常和不尽情理的举动更能有力地突显王翱刚正无私、不徇私情、正气凛然的高大形象。
  第二部分:写王忠肃公刚正廉洁,暂纳故人“清白”之珠,但最终设法归还给其后人。
  景泰三年,王翱由提督辽东军务改任两广总督,监军太监某与他“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对于王翱的“固辞”,太监的反应是“泣”,并对大珠的来历作了说明。这里的“泣”与前文的“泣”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这里的“泣”表达的是太监的委屈之情,太监认为王翱“固辞”的原因是怀疑他的大珠来历不明,是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泣”。而前文的“泣”是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泣”。这样,在太监“泣”之以情,明之以理之后,王翱才感到不能再逆情悖理了,于是“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这里一个“纫”字,显示出王翱受珠时的态度是那样的郑重其事,毫无矫揉造作之情。到此为止,王翱的态度似乎由“固辞”而变为“欣然接受”了。其实不然,后来他由两广总督调回京城任吏部尚书时,太监已经死亡,王翱便找到太监的侄子,“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王翱就是这样通过一个曲折的过程还是达到了“固辞”的目的。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他的良苦用心的,一是保持自己廉洁,二是不伤害太监的感情,两全其美。作为两广总督、吏部尚书这样的高官,在那个贪污盛行的年代,竟能这样“婉言”谢绝区区四珠,其廉洁自律的风范堪称楷模。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王翱精神更是令人肃然起敬,仰慕不已。
四、艺术特色
  1、语言简练,人物传神。
  文章第一部分在不到一百字的简要叙述中,把近在京郊仍恨不能与母亲朝夕厮守的王女的娇惯形象、利用岳母爱女心切的弱点企图攀附进京的女婿的刁蛮形象、为女求情用心良苦的王妻的“慈母”形象以及勃然震怒击伤夫人的王翱的刚正廉洁不徇私情的形象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四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就在短短几十字里被描写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跃然纸上。
2、选材典型,虚实相应。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善于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作者为了塑造王翱刚正廉洁的形象,没有选取这位在官场上、战场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高官大员的震天动地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裙带小事。我们不难想象:王翱对家人骨肉尚且如此不徇私情,对国家、对民众、对公事的刚正廉洁、大公无私,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了。
3、细节描写,前呼后应。
  王翱受珠后,文章特写了“纳”和“纫”的细节,并非闲笔,而是为下文埋下伏笔。面对朋友的友好馈赠,却之不恭,又不忍心伤害故人的感情,所以只好权且“纳”之而又“纫”之,以后再寻找适当的机会“授”之。他先是求太监后,继而劳之,后来又屡促之,这一“求”一“劳”一“促”,其急切诚恳的心情就可见一般了。最后,找到太监某的“后人”“出珠授之,封识宛然”,才交待了事情的结果,也呼应了前边的伏笔。
4、白描手法,简约生动。
  文章在写女婿对岳父的不满时,一个“每”字、“固”字、“恚”字,就写出了女婿惧怕岳父,又恨恨不平的怨愤心理。王妻为迎女儿,“一夕置酒,跪白公”,“置酒”、“跪白”四个字既简约又生动地写出王妻当时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更从另一个层面写出了王翱的刚正无私。王翱果然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不饰渲染,却写足了王翱的一腔气愤和一身正气。文章最后“婿竟不调”一个“竟”字,包含了作者多少赞扬和感喟。第一件事,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结束,共写了不到一百个字,简约、生动、形象、朴素、自然,不作刻意雕饰,全凭事实本身表情达意、突出中心。
五、知识链接
•  译文:
  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某官某人做妻子。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每逢去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坚决不让(她)走,(并且)怨恨地对(王翱的)女儿说:“你父亲掌管吏部选拔官吏(的工作),(如果)调我担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早晚侍候(你的)母亲了。况且调动我(的官职)像摇动树让枯叶落下来(那样方便)罢了,可是(你的父亲却)固执吝啬(不肯出力),为什么呢?”女儿(托人)传话给母亲,夫人在一天晚上摆上酒席,跪着(把话)告诉王翱。王翱(听了)非常愤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夫人,出门,坐车住在朝房(里去了),十天(后)才回到家。女婿终于没有调到(京城)。
  王翱做都御史(的时候),跟太监某人(一起)镇守东辽。某(太监)也(很)守法,同王翱相处非常融洽,后来王翱调任两广,太监挥泪送别,赠送(王翱)大珠四粒。王翱坚决推辞。太监抽泣着说:“这不是受贿赂得来的东西。当初先皇赏赐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给左右近臣,我得到了八枚。现在用一半赠别您,您本来(应该)知道我不贪污啊!”王翱接受了珍珠,放入穿的披袄中,把它缝好。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两个侄子。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要)苦于穷困吧?”(两个侄子)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钱财。”两个侄子心理盘算,王翱无法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情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翱一再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两个侄子)于是假造了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给)王翱。王翱拆开上衣,取出宝珠交给他们,封好的记号还象当初一样。
2.关于 王翱
  王翱,字九皋,明朝盐山县人,永乐进士。曾任吏部尚书等官,在惩贪、辩诬等方面,都颇有政绩,他为人“刚正廉直,忧国奉公,忘情恩怨”,故死后谥号“忠肃”。
  《明史》上记载:“翱在铨部(铨部,铨选之部,即吏部。王翱曾作过掌管用人大权的礼部尚书),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邪?'”这种认真负责、大公无私的作风,在今天尤其值得称赞。
  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是赞美王翱严于律己的一面,《明史》本传上还有表彰王翱宽以待人的两件事:
  (1)部主事曹恂已迁江西参议,遭疾还。翱以闻(报告皇帝),(皇帝)命以主事回籍(等于降级还乡)。恂怒,伺翱入朝, 捽 翱胸,挝其面,大声诟詈。事闻(皇帝听说),下诏狱(算皇帝交付的罪犯)。翱具言恂实病,得斥归(或死罪而放了)。
  (2)为都御史时,夫人为娶一妾。逾半岁语翱,翱怒曰:“汝何破家法!”即日具金币返之。
3.关于白描手法:
  所谓白描,原指国画的一种技法,即单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彩色。后来人们用“白描”借指文章的一种描写方法,即用极俭省的语言记叙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描写人物的特征,叙述事件的过程,反映作者的感情,不用或少用浓彩重墨去雕饰、烘托、渲染、夸张,而靠事物本身来增强说服力。
六、解题指导
一、见课文“学习提示”。
二、 1.坚决,形容词;本来,副词。2.镇守,动词;遵守,动词。3.送别,动词;赠别,动词。4.像,如同,动词;如果,假设,连词;依照,动词。
三、 1.第一个“某”指代王翱女婿的官名,第二个“某”指代其女婿的姓名。2.“某”指代太监名。3.“某”指代“我”,太监自称。4.第一个“某”指代《游褒禅山记》一文的写作日期,第二个“某”指代王安石的名字。
[小结]
  在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比比皆是,像王翱这样不徇私、不贪财的官员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本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写法上以小见大,通过选取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又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即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这些均值得借鉴。
[作业]
P19 二、三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记王忠肃公翱事》学案
《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