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下 >>综合练习 >>
人教版高中水平测试《语文》必修(3)之文言文复习训练题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5-20


高中水平测试《语文》必修(3)文言文复习训练题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古迹(其三)    登      高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 阅读《登高》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1)诗的前四句勾画了三峡的秋景,但没有一个“秋”字,说说哪些词说明了是深秋季节?
       答:                                                                      
(2)第三句中“落木”是什么意思?这句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答:                                                                      
琵  琶  行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悯默 (mǐn)      采撷(xié)     风尘仆仆(pū)       处变不惊(chǘ)
B.迁谪 (zhé)      思忖(cǘn)     雕栏玉砌(qì)       不容置喙(huì)
C.阑干(lán)       毗邻(pí)      拈轻怕重(diān)     掎角之势(jí)
D.拜谒(yè)          粳米(gěng)    呕哑嘲哳(zhāo)   栉风沐雨(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缠头    杀手锏     不合时宜    不胫而走
B.撕打    入场券     幽愁暗恨    不能自已
C.拨弦    亲合力    不假思索    不肖子孙
D.霓裳    座右铭    不修边幅    杜鹃滴血
3.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今义:            
(3)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           今义:           
(4)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5)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           今义:           
(6)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相类似的生活经历,一番交谈,一曲曲内涵丰富琵琶乐音后,诗人与琵琶女彼此都有相见恨晚的慨叹。
B.电信部门虽然对话费调整作出了解释,广大用户对此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明降暗升”。
C.有些人认为民间泥塑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D.按部就班做公务员,这对我来说简直就像穿小鞋,整天感到郁闷。两年后,我索性辞了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祸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的成果。
B.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下无贼》这样一部以小偷为主角的影片上映仅八天就赢利5000多万元的票房。
C.2006年上半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1.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靠的是政府和企业大幅度的科技投入取得的.
D.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炉火纯青,琵琶乐音有催人泪下的魅力,这与她复杂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阅读《琵琶行》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 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①寻声暗问弹者谁(          );    ②弦弦掩抑声声思(          )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          );    ④银瓶乍破水浆进(          )
7. 选出与“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字意义相同的项(    )。
   A.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察赵之欢    B.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C.空谷转响,哀啭久绝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8. 对白居易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最合理的一种是(    )
   A.传神地写出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接客。
   C.准确地写出琵琶女身世变化后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的神态。
   D.写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被迫演奏时的拘束神态。
9.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B.“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水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一连串比喻的使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C.“大弦嘈嘈如急雨”至“铁骑突出刀枪鸣”几句对音乐的描写,写出了乐曲旋律“舒缓低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的变化,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 艺。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乐曲高潮之所在。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                                                                         
 
劝  学
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填空
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        ,战国末期        人。曾游学于齐国,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        学者,是战国时期的        家、        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         20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的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劝学(鼓励)   中规(圆规)  槁暴(晒干)
B.中绳(合乎) 挺者(挺拔) 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C.就砺(接近) 就砺(磨刀石)参省 (验、检查)
D.参省(省察) 须臾(片刻 ) 博见(见得广)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与“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神明自得       神明:神的总称     B.圣心备焉       圣心:圣人之心
 C.骐骥一跃         骐骥:骏马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 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 对上面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了客观条件有好有坏,在作者看来,好的客观条件对于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9. 翻译以下句子
①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                                                                       
②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师   说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经传(zhuàn)    贻之(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老聃(rǎn)
C.近谀(yú)    庸知(yōng)     嘉许(jiā)
D.或不焉(fǒu) 不拘(jū)       嗟乎(ji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耻相师            师:老师    B.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孰能无惑               则耻师焉,惑矣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小学而大遗
5.下列不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或师焉,或不焉。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名句积累
(1)师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无贵无贱,                    ,师之所存也。                
(3)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4)是故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得璧,传之美人
9.下列句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无备则制于人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 师者。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 其可怪也欤?                  B. 爱其子,择帅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达,聪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C. 圣益圣,愚益愚    益:增加。         D.则耻师焉,惑矣    耻:以…为耻。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 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高中水平测试《语文》必修(3)文言文复习训练题参考答案
杜甫诗三首
1.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2.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
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3.B.(无人生无常的感慨)
4.(1)“天高”、“禧啸”、“渚清沙白”、“落水萧萧”。
  (2)“落木”就是落叶。这句诗是说,一望无边的山林,落叶萧萧飘坠。
琵  琶  行
1 B(A箴zhěn言;C拈niǎn轻怕重;D粳jīng米)   2 A(B撕-厮:C合-和;D繁-烦  )
3(1)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古义:因此写(作) 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3)古义:先前(刚才)  今义:向前迈进(4)古义:年龄大  今义:兄弟排行第一
(5)古义:突然出发(击)今义:超出一般(6)古义:整理 今义:变乱为治古今异义应结合一定的语境辨别,古文中单音节的词语多,因而特别要它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一个词的区别。)
4 AB“莫衷一是”是指意见有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句中“普遍认为”与之相矛盾。C“下里巴人”泛指通俗普及的文艺作品。句中属望文生义。D“穿小鞋”是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与句意不符。)                  5 DA搭配不当,“凝结……劳动成果”可改为“凝结……劳动的汗水”B.“赢利”与“票房”重复,删去“票房”C.“靠的是”与“取得的”句式杂样,可以改为: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政府的支持和企业大幅度的科技投入。)
6.①轻声;②悲,伤;③形容鸟声婉转;④突然      7.C(A.断绝B.气绝D.横渡)
8.C(A、B、D三项没有理解诗的内容) 
9.C(应是“急切愉悦——轻快流畅至缓慢低咽,进而凝绝——雄壮激越”) 
10.乐声动人,听者被吸引、感染的静寂凄清
劝  学
1.况 赵国 儒家 思想 教育《荀子》   2.B挺者(直)    3.C都是名词做状语
4.D 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5.A.神明:指人的智慧    6. B.江海古今意义相同
7. ABC项的“焉”都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D项的“焉”是语气词。
8. C 用骐骥和驽马对比,论述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
9. ①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师   说
1.B老聃(dān)     2.A师:学习
3.B师:都作“老师”解(A传:流传;传:zhuàn,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C惑:疑难问题;惑:糊涂。D道:道理    道:道路)
4.C(A“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B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D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5.D(A“从”通“纵”。B“受”,通“授”。C“不”,通“否”。)
6.C判断句(A宾语前置。B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D反问句。)
7.(1)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3) 圣人无常师(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8.C  C与例句“传”均为“流传”之意。A项为传授;B项为“解释经文的著作”;D项为“传递”
9.C   C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10.A  其他均为代词,A项中的“其”通“岂”,表反问。
11.C 益:更加。 12.B“门户之见”错。 13.(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背诵篇目情景默写
人教版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默写训练
人教版必修三默写题和语言文字运用题
人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情景式默写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题精选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背诵默写ppt课件
四川绵阳2015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题
北京市重点中学2014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卷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基础练习题
人教版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复习(论述类文本)(第三单元)
人教版必修三背诵篇目每日检测试卷
四川省成都2014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名句名篇背诵过关检查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篇目的检测
人教版必修三课文知识复习梳理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古诗文默写比赛语文试卷
人教版必修三课文背诵
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试卷
人教版必修三语言基础复习资料
人教版必修三诗歌默写试卷
安徽省铜陵市一2012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名句默写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
2012年祁阳一中高一下期比赛考试语文试卷(人教版)
三台县观桥2012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基础提纲
人教版必修三诗歌默写练习
兴义市仓更镇中学2012年春秋学期人教版必修3期末模块测试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试题(必修三四3、4单元)
高一现代文阅读题《河西走廊的风》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高一第二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第三、四单元文学常识学案
人教版高一下语文学分测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必修三知识梳理与练习ppt课件
永城市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下期学科竞赛语文试卷
人教版必修三要点解读及检测试卷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人教版必修3综合检测卷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三典题解析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人教版语文必修3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二、三单元文学常识
人教版必修三唐诗鉴赏导入课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课文背诵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