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4-20 |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考点阐释】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1)、考查要求重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上。(2)、这里的“了解”,即根据上下文来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3)“常见”指2003年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求非常明确。(4)、“在文中的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需根据语境的上下文来确定某个文言虚词的“句中用法”。 【答题指导】 1、熟悉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考点各个击破》P279-282 2、熟读初、高中文言文课文,了解虚词的一般用法。 3、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可以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一词多类异用: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且、为、所; (2)兼词; (3)时间副词;(4)句首虚词:;(5)句末虚词; (6)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于是、因、则、而;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4、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 (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5、解题方法归纳: (1)借助上下文,对选项有 意识; (2)明确句中位置,从 引起回忆; (3)分清虚词词性,对句子结构进行 分析;(4)辨明 ,根据情理合理推断。 【知识储备】 一、分清虚实 指出句中“之”、“为”的意义和用法,并进行分类归纳。 之 ⑴( ) ①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 ) 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 ) ③持其踵为之泣。 ( )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 ) ⑥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 ⑵( ):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 )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⑷( ) ①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⑸( )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 )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⑺(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 )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 ) ①马之千里者 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⑽( ) 然后驱而之善。 为 1、(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 2、( )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⑥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⑩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 )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 ②何以为计?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④霓为衣兮风为马。 ⑤然后以六合为家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4、( )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非为织作迟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 ) ① 孰为汝多知乎! 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 ) ① 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恐为操所先。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 ) ① 夫子何命焉为? ②何辞为? 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 ) 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 ) ①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10、( ) ①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1、( ) 例: 为除不洁者,引入。 12、( ) ① 慎勿为妇死。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3、( ) ①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君为我呼入。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14、( ) ①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 ④如姬为公子泣, ⑤怵然为戒。 ⑥为长者折技。 15、( ) ①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二、辨明用法 而 ⑴( )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 )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⑶( )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 )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 ) 军惊而坏都舍。 ⑺( )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 )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而后( )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假诸人而后见也。 ⑤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而况( )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 )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有时可译为( )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 ),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 ),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 )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三、体察语气 其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3.其皆出于此乎? ( ) 4.其孰能讥之乎? ( ) 5.汝其勿悲! (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 ★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巩固练习] 1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 )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 5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 6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 ) 7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 8妻跪问其故。 ( ) 9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 ) 10成以其小,劣之。 ( ) 11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 1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 14其为死君乎? ( )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1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18今存其本不忍废。 ( ) 1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21则齐国其庶几乎? ( ) 22其若是,孰能御之? ( ) 焉 ⑴相当于( )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②不复出焉。 ( )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⑤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 ) ⑵( ),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⑶作( )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⑤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悲予志焉。 ⑧则牛羊何择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 )。例: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⑸相当于( )。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指所写的这篇文章。)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指他们)④非曰能之,愿学焉。(焉:指作小相的事) ⑤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指五人。)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四、通晓古今 指出下列句子加线词古今变化的情况。 A、用法消失了。B、沿用基本没变。C、用法有了变化。D、被别的词所替代。 1、 夫 战,勇气也。 ( )2、鱼,我所欲 也 。 ( ) 3、 于 其身也,则耻师也。 ( )4、学 然后 知不足。 ( ) 5、 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
五、注意特殊 1、兼词。 投 诸 渤海之尾。 (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诸 ? ( ) 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 ( )亦 盍 反其本矣? ( ) 2、叹词、助词等的连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 ? 齐军 既已 过西关。 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 殷勤 之意。 3、虚词的单音和复音词。 (1)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 十五六万。( ) (2) 叶徒相似, 其实 味不同。( ) (3)岂可 一切 拘以定月哉。 ( )(4)虽然 ,犹有未树也。 ( ) (5)昔者先王 以为 东盟主。 ( )(6)失 向来 之烟霞。 ( ) (7)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 )(8)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 ) (9)观于天地山水鸟兽虫鱼,往往 有得。( )(10)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 ) |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