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4-16


比较·探究  诗词八首
〔方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2、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每首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情感。
难点:八首诗歌的异同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品读诗歌。
预习要求:
朗读八首诗歌,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江南春绝句》等三首诗词。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春的美是多样的,北方的春天与南国的春季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二、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比较阅读《江南春绝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鹧鸪天 代人赋》。
三、检查预习。
指名背诵这三首诗词。
四、学习新课。
当春姑娘缓缓来到人间时,她的气息弥漫大地。不同的诗人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展现别样的美丽。这节课通过四首诗歌的学习,品味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春天的美。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小组讨论,思考诗人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有何异同点。
(学情预测: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色并不困难,学生基本能根据诗歌回答,即使找不全面、不准确,只要略加点拨即可。说出异同点相对较困难,可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允许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让这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五、重点品读《江南春绝句》。
(一)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儿看出。
明确: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
(本题主要培养学生读诗的标题、意象意识)
(二)根据诗人的描绘你能在脑海中勾画出图景么?请用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关键引导学生不忽视“绿映红”中的“绿”和“红”分别指什么。)
(三)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春天?
(学情预测:这题难度低,若学生一时无从答起,给出选项即可回答。)
明确: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了春天。
(四)“千里”说明了什么?
明确:“千里”不是确数,而是说明“到处”的意思。
(五)第三四句是否仅仅在描绘景色?
明确: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意思是过去的四百八十寺,而今还剩下多少了呢?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一时没有思路,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示:(1)绝句中一种常见的手法是卒章显志。(2)诗人是唐末人,为何写南朝?当然,认为是重在写景,意思是南朝的四百八十寺“若隐若现地峙立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的风光”,也是可以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即持这种观点。)
六、与另外几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另一位大文学家韩愈又是怎样表现春景呢?
(一)学生自由朗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提问:诗中哪个词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明确:绝胜。
(三)提问:诗人为什么如此自信地说呢?让作者觉得美不胜收的景色是什么?
明确:春雨和春草。
(四)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写别人不曾写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你能说出它的好处吗?
(学情预测:要将心中零碎的感觉组织成通顺的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让学生细读这句诗,结合题目,品味它是怎样与早春相吻合。)
明确:韩愈这句诗的价值在于两个发现:(1)早春草色特征的发现。(2)诗人对自己感觉的发现。二者均以特别精细见长。
在古典诗歌中,似乎有一种共识:春草的美在它的绿色上,如果不绿,就索性彻底地枯黄,除此以外,好象就没有什么可以感受的,可以做文章的了。但是韩愈却发现了春草的另一种美,那就在要绿不绿之间,远看是绿的,近看还是枯黄的。先是为发现了草色而动心;因为动心,就走近;走近了,却发现绿草的颜色不见了。这本该是一种失望,但是不,相反的感觉产生了:那竟是一种欣喜。
(五)解读《鹧鸪天  代人赋》。
韩愈认为春草是美的,将初春的草写得如此传神,那么在辛弃疾的心目中春天美在何处呢?
(六)学生自由朗读《鹧鸪天  代人赋》,找出突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明确:春在溪头荠菜花。
(七)这首词在选择景物上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测:归纳特点不容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写的是怎样的景色?学生基本能答出:农村的景色。再请学生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
明确:辛词描绘了朴素的田园之美,选择的景物——荠菜花颇新颖。荠菜花虽从色彩到形态都不及桃李,但是它有自在的生命,不以世俗的欣赏为意。在这之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已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但是辛弃疾却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新的想象天地。
八、教师归纳小结。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作者的心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让作者们写出内容迥异却各有特色的诗篇。同学们在读诗时应学会品出作者不同的情感,诗歌不同的美。正如那句非常熟悉的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平时也应多观察、多思考,在写作中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细致的描写。
九、课外作业。
熟读并背诵本课八首诗词。
第二课时
学习《春夜喜雨》、《游园不值》、《玉楼春》。
一、导入示例。
上一节课我们随诗人一同领略了春天的旖旎风光,那么,在春的斑斓世界中,诗人会有怎样的活动呢?诗人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两首诗《春夜喜雨》、《游园不值》。
二、解读《春夜喜雨》。
春天如此美好,春夜也是迷人的。不信,请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喜”。
提问:“喜”是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自由回答)欢喜、喜欢。
(二)诗人为何喜欢春雨?
(学情预测:此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可能一时不知从答起,可鼓励学生自由回答,说的不全面也没关系,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三)诗人的心中这是怎样的一场春雨?诗人用哪个字概括?
明确:“好”这个字概括了诗人心中雨的形象。
(四)为什么这是一场好雨呢?请从诗句中找到依据。
明确:首联“知”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写春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
(五)教师插问:从这一句诗歌你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明确: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情。
(六)教师继续提问:诗人盼望已久的春雨终于来临了,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呢?诗人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
明确:颔联从听觉,颈联从视觉描写了春雨。这是一场细雨、小雨。小到没有声音。
(七)为什么这么一场在夜间下的小雨竟能触动诗人的敏感,引发他的诗情呢?
明确:因为诗人有一颗敏感的心。因为诗人喜爱春雨。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延伸,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应注重观察与体会,惟有如此,哪怕再小的事物也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三、解读《游园不值》。
生活中许多的美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只要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处处有惊喜。请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一)解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阅读注解1)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春夜喜雨》中诗人用一个“喜”字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那么,本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怀呢?
(学情预测:学生基本能脱口而出“怜”,教师可继续追问:“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而怜?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分析。)
明确:“怜”是怜惜的意思。怜惜的是“苍苔”还有园子内人迹罕至的宁静。(第二方面学生不容易想到,教师应适当启发:园内有“苍苔”,说明什么?学生即能领悟。)
(三)“言为心声”诗歌往往流露诗人的情感,体现诗人的性格。从一二句中你能看出诗人是怎样一种人吗?
(学情预测:“敏感”学生不难回答,“耐心”则需要教师点拨。扣住“久不开”和“小扣”进行分析。“久不开”说明时间长,而诗人依旧“小扣”——轻轻地敲打。)
(四)柴门久扣不开真是令人扫兴,但随即却有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个神来之笔,成了千古名句。请同学们细细品读。(小组讨论:这句诗好在哪儿?)
(学情预测:小组讨论的结果可能与老师的答案大相径庭也可能有精彩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略加概括。)
要点:(1)表现了诗人心理上的一个突然的转折,久扣的沉闷,为一个惊喜的发现所代替,春天来了,这么美,这么突然。因着突然而更显得美丽。(2)发现的是“一支红杏”而非一树红杏,报春的使者与我不期而遇。(3)这突如其来的刹那惊喜,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变化的发现,更是自我心灵的发现。
(五)提问:吴融写过“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陆游也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为什么本诗中的这句更胜一筹?
要点:吴诗和陆诗虽然也都写了一枝红杏探出墙外的情景,但在他们的诗里,这只是作为春天里的一般景色来写的,并没有改变全诗的感情基调。而叶诗则不同,它采用了特写的方法来写,前后景色因果关系紧密,构成鲜明完整的统一情景,其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红杏探出墙外所饱含的春意,突出了作者突然见到红杏后的惊喜。同时,这两句诗也蕴涵动人的理趣,让人联想到在外界重压下,抑制不住的生气或活力,因此也就具有了由格言式的意义衍生的寓意。
四、解读《玉楼春》
《春夜喜雨》、《游园不值》两首诗主要是通过描写春景以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景中寓情”;接下来要学习的《玉楼春》这首词有所不同,它也写春景之美,但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是由春景引发的情感,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
(一)学生自读,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
(学情预测:学生经过品读和思考,基本能说出: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感情。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追问: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若第一个问题仍回答不到位,教师可提示:这里描写的景色与之前的诗词中的景色有何不同?)
明确:上片写景,表现城市游乐生活。下片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二)提问:同学们从哪里看出是城市的游乐生活呢?
明确:从“客棹”一词中可以看出。船是租来在水上划着玩的。
(三)作者笔下的游乐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情预测:学生对这种概括性的问题可能感到为难,可提示: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喜爱还是厌恶?从哪里看出?)
明确:作者笔下的这种生活是美好的。晓寒还在,绿杨已笼烟。在上片中竭力渲染了春景的美好,正是为了下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轰动一时流传至今。作者被称为“红杏尚书”,后来连皇帝都知道了他的大名。春景之美写得越传神,对“生命短暂”的衬托就越有力。
(四)怎样看待词人在下片所抒发的“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此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讨论,明确:春景的如诗如画让人心醉,但美好的春天终会逝去。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这种联想合乎情理。然而珍惜春天、珍惜青春?却有不同的回答。作者由此认为要珍惜春光,及时行乐。这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消极,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不过,作者提醒珍惜大好时光,还是有意义的。同学们该怎样“惜时”呢?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五、小结:春天从来是美的,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悟。诗人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客观地描述也可以融入诗人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力,我们要学会感悟到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六、课外作业: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二、三。
第三课时
比较阅读《春》与《初春》。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研讨的都是古人所写的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词。那么,在现代诗中,诗人是如何描写春景,又是如何借助春景来抒发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的呢?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两首诗——艾青的《春》和王宜振的《初春》。
二、品味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一)全班齐读。
教师正音:寡妇 咽泣 舐吮 蓓蕾 墓窟 荡漾 徜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教师最好能够亲自示范朗读。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录音朗读,让同学们小声地跟读。)
(二)朗读比赛。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悟来朗读,看看谁读得更好。
提示:如果有人把两首诗的味道读得一模一样,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教师在每一个同学读完之后都要予以肯定,激发同学们的朗读热情。)
(三)朗读评点:
同样一道菜,两位不同的厨师炒出来的味道肯定不同。同是写春的现代诗,两首诗的味道是不一样的:艾青的《春》是“沉郁凝重”,王宜振的《初春》是“活泼调皮”,这是由诗歌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
(四)思考并回答:请说说看,这两首诗分别是怎样的一种语言风格?
提示:艾青的《春》是“含蓄深刻”;王宜振的《初春》是“浅显易懂”。
(五)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王宜振,想在《初春》中写桃花,你会怎么写?
提示:艾青《春》中的桃花象征光明、新的社会;王宜振的《初春》中的桃花象征童心(纯洁天真)。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对学生的创见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言之成理,符合诗歌原意即可,切勿吹毛求疵,打压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品味两首诗的相同之处。
(一)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创作中的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品味诗歌的时候也离不开它们。请同学们找出两首诗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艾青《春》中的“血斑、寡妇、野兽、蓓蕾”;王宜振的《初春》中的“鸟嘴、眼睛、蝴蝶、蜜蜂、(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等等。
(引导学生将这种写法引入自己的作文之中。最好能够结合学生的习作加以评点。)
(二)小组讨论:《春》是纪念解放前的革命烈士的,《初春》是写给当代儿童的。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这两首诗中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请具体分析:在赞美人性方面,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春》是纪念“左联五烈士”的。诗人说:“在不自由的岁月里我歌唱自由,我是被压迫的民族我歌唱解放。”《初春》的作者曾经说过,“我写儿童诗,不只是为现代的儿童写,还为现代的成人写。这两首诗都赞美了永恒的人性中“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光明的一面。
(艾青的《春》表面上写的是阴暗面,比如黑夜、血斑、野兽、墓窟等等;但他正是借批判阴暗面来表现自己对自由、生命的追求。这是教学的难点,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耐心引导。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字眼:例如诗歌最后一句“人问:春从何处来?”中的“春”有着双重意旨。)
四、布置作业:
这八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并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方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2、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每首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情感。
难点:八首诗歌的异同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品读诗歌。
预习要求:
朗读八首诗歌,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鹧鸪天  代人赋》《初春》等五首诗词。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对于春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下面请同学们倾听一段音乐,听完请大家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放音乐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四季》中的《春》片段或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片段。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二)春的美是多样的,在《春》这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对春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倾吐了深情的赞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我们都预习了《诗词十首》,请同学们看看在这十首诗词中,哪几首的情调与朱自清的《春》相近,充满对春天的赞颂?
(说明:本问题是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的第一问。设问的目的不是一定要有个固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引起注意,初步思考十首诗词的内容。)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引出教学内容:从集中表达对春天的赞颂来看,主要有《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鹧鸪天  代人赋》《初春》等五首诗词。
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本课的这五首诗词。
二、朗读五首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学生纠正自己读错或不准确的读音,在课本上注音。
(二)学生自由质疑,针对不能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加以解释。
(学情预测:这五首诗词都比较浅显,略难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都已经加以注释,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释。)
三、学生品读课文,对比、探讨各首诗表现春天的特点、方法。
(一)学生默读五首诗词,思考并且分学习小组讨论它们写的是春天的哪个时候,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二)组织讨论,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且说明理由。可以用“我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句,因为它……”的句式来说。
(说明:这是本课的中心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和倾听,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揣摩其不同的选材、表达特点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独到的感悟,又要防止脱离文本的胡乱牵扯。)
各首诗词中有特色的句子试解:
●《江南春绝句》
这首诗写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
“千里”二句:这两句以想象的手法描写了江南春色明丽的美。以“千里”开头,形象地刻画出广阔的江南地区一片美丽春色——到处莺歌燕语,柳暗花明,生机盎然,水村山郭,在春风中飘扬的酒旗增添了春色的明媚。
“南朝”二句:这两句描绘了江南春色朦胧的美。南朝修建的许多佛寺,有多少至今还掩映在蒙蒙的春雨中,点缀着江南的春景。这两句在写景中又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认为只是单纯的写景也可以,也有专家持此种说法的)。
●《游园不值》
这首诗写的是春意盎然的景色。
“满园”二句:诗人去探寻春天的踪迹,却“小扣”“久不开”,正当失望之时,却猛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这里描画出春意盎然的景色,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惊喜,在情感表达上起了转折作用。结合前两句体会,也可以看作是欲扬先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诗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草色”句: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表现了春草在碧绿之外的另一种美——在要绿不绿之间的一种美,远看是绿的,近看却还是枯黄的。表现了诗人观察的仔细和内心的欣喜。
●《鹧鸪天  代人赋》
“平冈”二句:这首诗写的也是初春的景色,但作者选取的是农村特有的事物——黄犊欢叫、傍晚乌鸦点点,在夕阳、树林的映衬下,展现了一幅有声、有形、有色的生动图画。
“春在溪头”句:这句诗选择了农村中最不起眼的荠菜花作为春天的代表。“春在溪头荠菜花”,好像除了荠菜之外,其他就没有春天的景象似的。这里与上句“城中桃李愁风雨”形成对比(荠菜花小,白色,与桃李的大朵的红白形成对比;桃李愁风雨,而荠菜傲然开放,又是一组对比),又隐含着发现和惊喜。
●《初春》
这首诗写的也是初春景色。
“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得小树发痒”:这个句子童趣十足。在作者笔下,雨是小小的、毛毛的,树是小小的,新芽也是小小的。把新芽比做鸟嘴,并不新奇;但这鸟的嘴巴会把小树啄得发痒,却很精彩,它用比喻、比拟很形象地勾画出小孩子的独特感觉。
“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究竟是春天摇摇晃晃,还是作者自己陶醉得摇摇晃晃呢?春天不可能摇摇晃晃的,显然是作者有点醉了,他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物与我已经浑然一体。
“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地想”:新叶像闪烁的眼睛,是比喻,更是孩子心中特有的想像,而且还要“痴痴地想”,更是把孩子好奇、入迷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像上述一类的句子还很多,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四、教师小结。
春天是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是多种多样的,要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要靠我们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去心灵去感悟,要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表达,这样的诗文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也才能打动自己。
五、课外作业。
(一)熟读八首诗词,做到能够背诵。
(二)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三、四题。
第二课时
学习《玉楼春》《春夜喜雨》《春》等三首诗词。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首诗词,这五首诗词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情感是诗词的生命力。任何一首诗词都蕴涵着诗人词人浓浓的感情,因而品出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感是读诗的关键。今天我们来学习本课另外的三首诗词,体会它们不同的情感和写法。
二、学生自读三首诗词,体会它们在内容上与上节课五首诗词的异同。
(一)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初步理解文字内容。
补充注释:
长恨:长久地遗憾。
欢娱:欢喜,快乐。
肯爱:怎么会吝啬。
持酒:把酒,端着酒杯。
咽泣:因声音阻塞而低声地哭。
悠长:漫长。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二)学生再读课文,分学习小组讨论这三首诗词所表达的内容,感受与前五首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从句子的理解中进而理解全诗。
学生发言讨论各首诗词的内容。
逐步引导学生明确各首诗词的内容:
●《春夜喜雨》
题目就突出了诗人情感——“喜”,即欢喜、喜欢。
从哪里看出诗人喜欢春雨?——把春雨称为“好雨”,并且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春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也表达了诗人急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情。接着诗人从听觉、视觉描写了细雨
无声地滋润万物的特点,最后通过想像天亮后全城的花枝鲜艳湿润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欣喜。一场小雨为什么会引来诗人如此的欣喜?从中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民生的关怀之心。
●《玉楼春》
这首词上片描写春天的美景,其中“闹”字历来倍受称赞,因为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而下片则从写景转入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欢乐的时间转瞬即逝,还是及时行乐吧。
●《春》
这首诗从龙华的桃花来写春天。这里的桃花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来自郊外的墓窟”的桃花,“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结合注释不难理解,这首诗歌颂的是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盼望的是人民解放的春天。
三、对比这三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
学生对比前五首诗词与这三首诗词的写法,思考并且小组讨论其特点。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能够深入全面地分析理解,只要他们能够体会到有所不同,初步地理解写作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了。况且,不论是前五首还是这三首诗的写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前五首诗词都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它们更多地采用直接描绘的方法,而这三首诗词则更有各自的特点。
《春夜喜雨》更多的通过写自己的心情来表现春的美好;《玉楼春》则在下片全用直抒情怀的方法,把写作重点也放在抒情上,着力渲染春景的美好是为了反面衬托生命的短暂,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四、教师小结。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描写春天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不同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春天。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初步了解读诗的方法:吟诵、理解诗歌的文字内容、透过字面深入体会诗人的感情、联系诗人的处境分析其隐含的意义。只要我们多读,多对比,仔细体会,一定能够在诗歌的百花园中采撷到最美的花朵。
五、课外作业。
(一)默写八首诗词。
(二)完成《伴你学》的配套练习。
(三)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诗词八首》教案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诗词八首》导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诗词八首》ppt课件1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诗词九首》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诗词八首》学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