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教案2
|
|
作者:xinlingkuaic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2-04 |
作者EMAIL:handsomebaby-291@163.com
游沙湖(苏轼)
一、导入
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同年,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游沙湖》,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这篇短文从题目看,文体是什么?
游记。本篇一作《游兰溪》。兰溪,在湖北省蕲水县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兰溪县。时兰溪之水颇有盛名,《煎茶水记》说“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游兰溪是元丰五年(1083)三月事。文章记述了与聋人医生庞安时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
三、翻译
四、看题目《游沙湖》,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作品有哪些不同?(如《游褒禅山记》。) a 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五、 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不以记游为主,写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首先我们看,无论是我们刚刚说的被贬还是此刻得疾,都是一件让人很郁闷的事情,所以开篇依旧环绕着没有挥洒去的消极情感,但是因为得疾,所以遇到了一个人。
遇到的一个人就是庞安常,对于庞安常,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虽聋而颖悟绝人?
(上天还是公平的,失之,得之,虽然聋,生理上的缺陷,很消极的事情,但让他颖悟绝人,有超人的本领,成为一个高人,这就给原本消极的的东西赋予了积极的一面:虽聋却颖悟绝人。)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用意又何在呢?(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
六、比较
1、安常 “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
作者“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
2、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
作者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
3、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所以眼明心慧。
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也是眼明心慧。
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也给自己了一个希望,生理上有缺陷的,也可以有超人的本领,成为一个高人,我呢,被贬到这里也说不定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同为异人嘛。所以从此刻思想开始慢慢转为积极。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七、小结:本文是一篇记游随笔,也就是兼有随笔和游记两种特色的散文。“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文章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