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九年级下(初三下) >>课文练习 >>
《风波》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1-23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⑴鲁迅的作品很丰富,有小说集                            等,散文诗集              和论文杂感等。我们学过他的小说                       等。
⑵小说有三要素,即                                                    
2、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⑴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
⑵老年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    )
⑶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
⑷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              )
⑸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
3、指出下列各句破折号的用法。
⑴“好看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嫂的对面说。(         )
⑵“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音忽然严厉起来。(       )
⑶“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 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        )
⑷“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张勋——编者注)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 )
4、选词填空。
⑴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         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A、与众不同  B、飞黄腾达  C、鹤立鸡群
⑵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脊梁上都           汗粒。
A、沁出  B、流出  C、吐出
⑶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              ,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
A、凄凉  B、黯淡  C、破败
⑷这死尸           !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A、自作自受  B、活该  C、咎由自取
5、文章描写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请根据文中的细节加以说明。
6、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⑴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⑵“一代不如一代!”(多处重复)
7、(2006年柳州试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令学生和家长应接不暇。
B、一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
C、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
D、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才能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
8、(2006年郴州试题)有一则关于饮料的广告词是:“口服,心服!”无独有偶,“楚天舒护心贴”的广告词是:“心不服,口服!”请认真品味这两则广告,回答下面问题。
⑴请解释“服”在这两则广告词中的两层意义。
第一层:
第二层:
⑵请你谈谈这两则广告词妙在哪里。
⑶请另外写一则你认为设计巧妙的广告词,并作简要的评析。
 
二、同步解读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盂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莱。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了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大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办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他在晚饭席上,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具,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九斤老大很不高兴的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9.根据节选,结合相关资料指出“风波”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哪些人卷入了这场“风波”?
10.七斤的辫子是怎样剪掉的?周围人对此有什么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11.赵七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在未庄的风波中起了什么作用?
12、这场“风波”的结局怎样?试结合背景,说说作者从“风波”中发现了哪些大问题?
13、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柏树上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
 
三、美文赏读
(一)
高等教育(2006年锦州试题)
⑴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⑵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⑶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于,做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⑷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憨蛋。
⑸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经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⑹老板因此很欣赏他,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⑺强就当了经理。
⑻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儿干好才算有良心。
⑼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情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子上……
⑽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⑾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⑿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⒀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⒁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⒂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⒃晚餐很简单,但很有特色。最后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个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⒄席间,外商轻轻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⒅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
⒆在一旁的外商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
(选自《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集》作者:司玉笙个别字句有改动)
14、选文第⑵和第⑻段中的人物对话分别表现了强的什么性格特点?
15、选文第⑹段中加点词语“那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16、是什么原因让外商作出了与强签订合同的决定?
17、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补写第⒅段省略的内容。(15字以内)
18、选文第⑼段中的“高等教育”与文题“高等教育”有什么区别?
19、小说在本家哥身上着墨不多,因此有人认为他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但也有人认为这个人物必不可少。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20、联系实际谈谈强的经历带给你的有益启示。
 
(二)
家书(2006年太原试题)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撰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了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儿。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伢子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枝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枝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纸,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21、从经济状况来看,你觉得延叔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2.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依据文本分析他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吗?
23、“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哽在他心里的是什么东西?
24、最初的家书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说了许多事,这反映了延叔一家三口怎样的情感?最后延叔又让菊将家书改成短短的六个字,这又是为什么?试做分析。
25、你觉得这篇小小说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试从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⑴《呐喊》《彷徨》;《野草》;《故乡》、《社戏》等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⑴环境描写⑵动作描写(场面描写)⑶语言描写⑷神态描写⑸心理描写 3、⑴转移话题⑵语气转换⑶转移语题⑷补充说明 4、⑴B⑵C⑶B⑷A 5、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事。从谈话中的“长毛”、“辫子”等语言以及七斤辫子被剪、赵七爷骨子里深刻的封建意识可以看出来。 6、⑴表现了赵七爷借势吓人,狐假虎威的嘴脸。⑵表现了九斤老太无法理喻的对现实的不平,作者也借此表现中国农村经济生活每况愈下的状况。 7、A 8、⑴第一层意思:佩服或信服;第二层意思:吃或服用。⑵根据词语的多义和语义双关特点来设计,构思巧妙。(必须答到词语的多义和语义双关两个要点)⑶写出一则巧妙的广告,能作恰当的评述即可。如:“假如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用“联想”的双关义,强调“联想电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联想电脑广告语) 9.1917年;未庄;卷入风波的人物有:七斤、七斤嫂、赵七爷等。 10.七斤在“造反”的时候撑船上城被人剪去了辫子,周围人(七斤嫂、九斤老太等)认为剪去了辫子不伦不类,不僧不道,现在还连累大家,很是反感。这反映了当时人民不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也没有让人民明白革命的意义,它只不过是一次形式上的革命。 11.赵七爷是一个对形势持观望态度的投机主义者,他具有一定威望、影响,他在未庄风波中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12.“风波”自然平息(因张勋复辟丑剧收场而平息),作者由此得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是一次不彻底的、妥协的革命。同时,革命没有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导致人民不理解更不支持革命。其次,逆潮流而动的闹剧必然破灭。 13.(1)把村人的反映与蚊子的乱叫混合写,两者相映成趣,表现村人的议论微不足道,暗示这场风波的微不足道。 14、自信、不徇私情(坚持原则或不讲情面也可) 15、敬业(或尽职尽责)、说真话、不贪婪的品格(“说真话”和“不贪婪”答出一点即可) 16、强爱国和节俭的品格让外商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17、围绕“做好自己的事儿”或“好好做人”回答均可。 18、第⑼段的“高等教育”是读过大学的意思;文题“高等教育”是做人的教育(点拨:不能答“人生最好的教育”) 19、⑴赞同本家哥在小说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是错误观点。(因为本家哥在小说中是起烘托作用)⑵赞同本家哥“必不可少”,用本家哥烘托(反衬或衬托)强的形象即可。) 20、答出与强的成功相关的一点启示,比如:⑴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⑵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要充满自信。⑶不要忽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并联系实际即可。 21.这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家庭。从以下的叙述描写可以看出:菊写信是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用的是笔杆裂开的圆珠笔;菊的哥哥要的钱需要凑好才能寄去;去年的债刚刚还清;学校奖给菊那枝笔,她舍不得用;家里分了救灾衣服;信写了三张就没有纸了。 22、菊的哥哥的来信很短,他只表示自己需要钱,不回家过年,对家里的事和父母、妹妹的情况一概不问。从中可以看出他亲情淡薄,对家人和家庭情况漠不关心。 23、儿子对家庭的冷漠使他无法接受的不快。(大意对即可) 24、这反映了他们有浓浓的亲情,希望菊的哥哥分享他们的快乐,安心读书。延叔以这种方式对儿子的冷漠态度表示不满。(大意对即可) 25、(1)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例如,冷漠的短信与充满亲情的长信的对比;拆信前的兴奋与拆信后的失望的对比。(2)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3)通过细节描写表情达意。例如,“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小心地”说明菊把信看得很重;“薄薄的一张纸”,说明信的内容很少。又如,“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笔杆裂开”说明家庭不富裕,非常节俭。⑷语言含蓄,耐人寻味。通篇没有一句话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但对菊的哥哥的批评态度却包含在字里行间。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薄薄的一张纸”,暗示着菊的哥哥亲情淡薄。第二封信改为六个字,更是耐人寻味,延叔的不满之情蕴含其中。(从任意两个方面作出分析均可))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九年级下《儒林外史》补救练习
高尔基《海燕》课后测试题
《梅岭三章》测试题
《梅岭三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后测试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练习题2
《出师表》练习题
《陈涉世家》练习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2
《曹刿论战》练习题2
《枣儿》练习题2
《天下第一楼》同步练习2
《屈原》练习题2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2
《无言之美》练习题2
《山水画的意境》练习题2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练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练习题2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2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2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蒲柳人家》练习题2
《溜索》同步练习2
《变色龙》练习题2
《孔乙己》练习题
高尔基《海燕》练习题2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练习题2
《梅岭三章》练习题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练习题
鲁迅《风波》教学设计2
鲁迅《风波》原文阅读
鄂教版《风波》ppt课件1
走近鲁迅ppt课件
鲁迅《风波》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