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山东省 >>
山东青岛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2009年11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1-30


山东青岛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2009年11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龟裂(jūn)  贮藏(chǔ)  枕藉(jiè)  鹰隼(sǔn)  悄无声息(qiāo)
B.脖颈(gěng)妊娠(shēn)筵席(yán)  谂知(shěn)呱呱而泣(gūgū)
C.怂恿(cóng)铁屑(xiè)  乳媪(yùn)  菲薄(fěi)  如丧考妣(bǐ)
D.飓风(jù)   濒临(pín)  攒射(cuán)譬如(bì)   生死不渝(yú)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汉文化紧密相连。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认为是无须设问的。
B.“现代人里的顶尖运动员即便接受了大量训练,但是和远古人类所做的体力劳动相比,也差得非常远,”这位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的体质远逊于我们的祖先。
C.颁奖晚会渐进高潮,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主持人高声宣布:“刚才颁发的是二三等奖;下面即将颁发的是一等奖。”
D.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等两岸四地的歌手联袂唱响了十一运会主题歌“相亲相爱”,主题歌旋律富于动感,有时代特色,又渗透了山东民歌的元素。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自8月1日起,陕西省108个重点城镇改变过去的户口划分方式,实行城乡统一的户
口登记制度,   为“居民户口”。
②近日,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最终签定了重组   ,双方对重组原则、重组方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将立即启动资产评估等各项工作。
③有关人士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如此严峻,主要是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其根源是   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发生根本的转变。
A.统称   协约  由于/由        B.通称   协议  由于/由
C.通称   协约  由/由于        D.统称   协议  由/由于
4.下列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这家宾馆设施之差是有口皆碑的,但在整个景区内只此一家,为了方便游览,游客们也只好住在这里了。
B.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有些国家提高关税壁垒,实施特保限制,这种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其最终结果必将损害本国利益。
C.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是颠扑不破的事实,但近日菲、印、马等国企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严正抗议。
D.在电影《铁人》中扮演王进喜的吴刚和《梅兰芳》中扮演燕十三的王学圻在27届金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泥沙是一条江河的组成部分,对河沙的过度挖掘,会使河床遭到破坏的危险,甚至造成河水断流,给水中的动植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B.这套书因为运用风趣幽默、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比喻来表达概念,读者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所学的知识。
C.中秋节前夕,我市各大商家都看好今年的月饼市场,认为价格不超过百元左右的礼盒月饼和价格实惠的散装月饼都会比较畅销。
D.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不面对挫折,而坚强的人往往能迅速地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走向成功。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陶诗“远人村”新解
现代人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的“远人村”的诠释大略分成了“远方的村落”和“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庄”两种。其本意究竟指什么,这还得结合陶渊明所处的具体环境来看。
有人不同意把“远人村”译为“远方的村落”,理由是前句绝不能断为“暧暧——远——人村”,若这样,势必将断后句为“依依——墟——里烟”。“墟——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村”。于是就出现释“远人村”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说法。此说法颇有“六经注我”的嫌疑。
“远人”一词,古即有之,《论语·季氏》中即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所云“远人”是统称,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主要强调地理距离的“远”。“夷狄”虽然也在远地,却并不称“远人”,因为在当时,“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远”是地域差别,并不涉及所谓“华夷之辨”,与文化差异无关。迄至秦汉,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被吸纳进入汉族社会,“远人”从地域距离的“远人”,衍变到“文化距离”的“远人”,向春秋时“夷狄”的意义靠拢。这时的“远人”和“夷狄”,都可指称“华夏”之外的异族,只是前者可能服从了“华夏”教化,得到“华夏”认可,较“夷狄”而言,“远人”在风俗习惯上更接近“华夏”而已。自秦汉以后,“远人”开始强调文化距离,词义转移,侵入到“夷狄”的外延。
三国两晋之时,“远人”一词,着重强调族群的差别。“远人”的涵义,在两晋向“夷狄”靠得更近,“远人”逐渐变成异族的代称。春秋时代的“夷狄”,后来融入了华夏体系,如吴、楚等。秦汉时崛起的匈奴,则成了这一时代的“夷狄”,后慢慢被融入汉族社会。及至三国两晋,此时的乌桓、西羌等,则被视为“夷狄”。而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这时早在“中夏”文化覆盖之下,他们能被朝廷征辟做官,甚至身居要职,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东晋时“远人”的涵义即是如此。
再回到本文的主题陶渊明的诗上。园田居位于庐江郡,而庐江郡正是南蛮异族聚居之地,也是陶渊明的故乡。陶渊明归隐故乡,家宅僻处南野,与当地的异族混居在一起,所谓“远人村”,当是他从自家庭院眺望到的异族村落。
“远人村”是异族人群居的村落,还有一条旁证,即“村”字本身。“村”这种聚落形态,出现得较晚,大概源于东汉。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中原南迁的各豪族大家,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村”的分布更加普遍。陶渊明所见的“远人村”,大概还只是异族人的聚落。
“暧暧远人村”,正是陶渊明眼前景观的如实反映,并没有什么“远离人世俗情”的“大义”,若有,至多只是描绘出他归隐后在野外与“异族”杂居的事实。
                                         (节选自李飞《陶诗“远人村”新解》,有改动)
6.下列选项中关于“远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人”在《论语》中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与文化差异无关。
B.到了秦汉时期,“远人”向春秋时期“夷狄”的意义靠拢,体现出了文化差异。
C.秦汉以后,“远人”词义的外延扩大,将“夷狄”也包含在其中。
D.两晋时期,“远人”一词逐渐变成了异族的代称,着重强调族群的差别。
7.下列不属于作者不赞同将“远人村”解释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原因的一项是
A.从对仗的角度讲,不能将前句断为“暧暧—远—人村”,如果这样,后句必将断为 “依依—墟—里烟”,而“墟—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村”。
B.东晋时期,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能被朝廷征辟做官,已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
C.陶渊明的故乡就是南蛮异族聚居之地,他归隐后,与当地的异族混居在一起,所以 “远人村”应当是他从自家庭院眺望到的异族村落。
D.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中原各豪族大家南迁,由于他们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所以“村”的分布更加普遍。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时的“远人”并不包括“夷狄”,因为在当时,“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
B.秦汉时,“华夏”之外的异族可以被称为“远人”或“夷狄”,如果服从了“华夏”教化,得到了“华夏”的认可,就可能被称为“远人”。
C.“夷狄”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指范围,在春秋时代指吴、楚等,在秦汉时指匈奴等,在三国两晋时指乌桓、西羌等。
D.作者认为“暧暧远人村”只是陶渊明对隐居后眼前景观的如实反映,并没有“大义”与情感的表现。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察今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⑤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⑥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释先王之成法          释:放弃
B.故审堂下之阴            审:察看
C.循表而夜涉              循:按照
D.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更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察今则可以知古              ①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②故木受绳则直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①守法而弗变则悖              ①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②臣以供养无主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揭示“不法先王之法”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②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③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⑤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⑥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A.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进行形象说理时,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四、(2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3分)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5分)
14.将下列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选自《六国论》)
②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赵)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6分)
(选自《史记•信陵君窃救赵》)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  (杜甫《登高》)
⑤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10分)
1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几则新闻导语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5分)
(一)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在新中国即将迎来60周年大庆之际,许多海外媒体关注中国60年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积极评价中国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二)新华网北京10月2日电当中国人民沉浸在新中国60华诞的喜庆中时,许多海外友人也纷纷对新中国60岁生日表示祝贺,盛赞中国取得的发展,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新华网哥本哈根10月6日电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专家学者密切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这一盛事。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欧洲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柏思德教授日前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庆祝活动让人印象深刻,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在高科技和经济领域已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17.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上下文语意连贯,句式整齐。(5分)
没有绿叶,红花也会寂寞;①      ,②      。万事万物,以和为美,美从和谐中来。和谐就是人偎依在自然怀抱中的惬意与陶醉,和谐就是③        ,和谐就是④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雨中童真  丛维熙
雨很活泼,很浪漫,也很有诗意。但是,大概只有真心热爱大自然、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会发现其中的美妙吧。
儿时最爱看雨,觉得它神秘莫测。家乡的老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雨是银河决了堤,倾倒下来的天水。还有的老人说,那是老天爷与他媳妇打架时,玉皇娘娘流下来的眼泪。
当时,我虽然不懂科学知识,但也不相信这些民间传说——管它是从哪儿来的,反正下雨能给我快乐。记得儿时每到枯雨的大旱之年,家乡人都要求雨,人人头上戴着一个柳条弯成的帽子,冒着赤日炎热,抬着猪、羊、鸡、鸭,敲锣打鼓地走到河边。在一片祷告声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力将它们抛向河心,以求上苍的老天爷与地下的龙王爷,能体恤大地之焦渴,下一场及时雨。每逢这个时刻,我与许多小伙伴,也要在其中扮演求雨的角色,用童谣向苍天献上一片童真:老天爷/下大雨/蒸了包子往上举/老天爷/别晴天/煮了饺子往上端……
但是老天无言,碧透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影……
这是我儿时有关雨的悲情童话。当然,家乡也有大雨滂沱的日子。这是我最为动情的时候。我喜欢在云雨蒙蒙的田野上,木偶般地呆望着林间百鸟在雨幕中疾飞归巢,听夏蝉因落雨而歌声沙哑。自从开始学习古诗之后,雨在我心中的形象陡然升值,它不仅仅是我的玩伴,而嬗变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种思绪。记得,当我读到杜牧的《清明》诗章后,乡间的牧童、田野的驿道、小镇湿淋淋的酒幌以及树叶上流淌下来的水珠,都能引起我神秘的幻想。这个雨中美丽的田园画面,曾支配我戴上草帽,冒雨离开家院,在密集斜飞的雨丝中,去寻找那幅恬静而富有诗情的一隅。当然,在家教十分严格的书香家庭,要想雨中上街总要找一个十分确切的理由。爷爷雨天总是要喝上几盅酒的,我说我给爷爷上酒馆里买酒。娘把涂着桐油的雨伞递给我,我却偏偏戴上草帽,提起酒壶便跑出家院。
雨中寻找诗情,实在是一件乐事。虽然我所住的小镇不是杏花村,但街上的酒馆还有那么几家。因而尽管在落雨街道上,没有发现牧童,也没有找到杜牧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画面——我的两只布鞋被积水湿透了,小小草帽覆盖不到的身子,雨水把我淋成了一只落汤鸡,但我并不因此而失意;因为那些雨中的匆匆行者,以及小镇酒馆前悬挂于空中被淋湿了的酒幌,都给了我童心幻觉中的某种满足。
到了酒店,我已成了水人,酒店老掌柜给我的酒壶灌满了烧酒之后,大概是觉得我那水淋淋的样儿有点可怜,顺手抓起一把花生米,塞在我的巴掌里。他探头往天上看了看,对我说:“过一会雨就会停了,你先在这儿吃花生米,不会耽误你爷爷喝酒的。”
听他一说,我连花生米也没吃一粒,就一头扎进雨帘之中——我不愿意等雨停下来,我喜欢在雨中回家。“你……”他在后边朝我喊着,“你会淋出病来的。”
我理解他的好心,但是他不理解我的那颗童心。他哪里知道我的心田里,深藏着在雨中求索的秘密?那是古人杜牧,赐给我的一个雨中的情梦,那诗中的意境如同勾魂一般,让我走进雨幕,被淋成了一个小小的水鬼!
多少年过去了,每逢潇潇春雨飞落人间时,那逝水流年的童真往事,便出现在密集的雨丝之中。
18.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了家乡人求雨这一情节?(4分)
19.“雨中寻找诗情,实在是一件乐事”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作者为什么喜欢雨?通过写雨,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21.本文表现了一种“令人心醉的童心童趣”,请结合文本做具体赏析。(4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为他人,为家庭,为国家,为民族……
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参考答案
一、(15分)1.B  2.A  3.D  4.B  5.D
二、(9分) 6.C  7.A  8.D
三、(12分)9.D  10.A  11.B  12.A
四、(26分)
13.(8分)①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或“取法”、“效法”均可)它。
②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上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评分标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10分)
①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但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的效果等到太子丹采用荆轲(刺杀秦王)作为计策,才招来了祸患。
②平原君使者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魏公子说:“我赵胜自愿依附魏国结为姻亲,就是因为公子拥有高尚的情义,能热心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如今邯郸(或“赵国”)很快就要投降秦国了,可是魏国的救兵不到,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呢?
评分标准: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8分)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②或取诸怀抱放浪形骸之外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1字该空不得分。
五、(10分)
16.(5分)海外媒体、友人、专家 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盛赞(或“高度评价”)中国取得巨大成就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超字扣1分。
 
17.(5分)参考答案(略)
评分标准:每句1分;有文采,有创意可酌情加1分。
六、(18分)
18.(4分)一方面写出雨对于家乡人重要(1分);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雨的渴望与喜爱之情(2分),为下文写雨中童真做了铺垫(1分)。
19.(4分)作用是承前启后(或“过渡”)(2分)。这句话既承接了上文作者因为读了杜牧的《清明》而到雨中寻找诗情的情节(1分),又引起了下文对雨中情景的具体描绘(1分)。
20.(6分)儿时最爱看雨,雨给“我”神秘莫测的感觉,是我儿时的玩伴;儿时在大雨滂沱的日子里,忘情的在雨中寻找诗情。(每点2分)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童年的深切怀念,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真心热爱。(每点2分)
21.(4分)如:“那诗中的意境如同勾魂一般……”一句,勾魂”写出了诗中的意境对“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使作者忘了被淋湿的不适,忘情的走进雨中去寻找那如梦的诗情;“水鬼”二字写出了“我”可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雨中寻找诗情的喜悦之情。
再如:作者雨中找寻诗意一段,“行者”“小镇”“酒幌”等营造了一个恬静而富有诗情的田园世界,它像童心一样纯净,表现出纯洁的心灵对雨中世界的独特感受。
评分标准:例子1分;赏析(要抓住能表现作者童心童趣的关键性词语)3分。
七、作文(60分)
22.评分标准:请参照200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新高考全国I卷)
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考前打靶试题语文试题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打靶题语文试题
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肥城市2022届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
山东省淄博市2022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2022届高三三模考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二)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一)
2022届山东省四县区高三过程性检测语文试题
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2年5月份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高考适应性练习)
山东省肥城市2022届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一)
山东省泰安市2022年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2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语文试卷(二)
2022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4月联合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济南市历城区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测评考试语文试题
2022年山东省青州市第一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模拟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2年高三3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卷
山东省聊城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2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