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段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概念、特点、分类
2、初步了解新闻特写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有过给别人拍照的经历吗?那么,要拍出一张精彩的照片,都要进行哪些操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用文字给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来进行“拍照”。
二、特写的概念及其与消息、通讯的区别(联系“小链接”)
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和细节,作形象性的再现与放大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具有消息和通讯的某些特征,比如在报道的具体、细致方面,与通讯比较接近,却比通讯更集中、精练;而在报道的及时、迅速方面则与消息相同,却比消息更形象、生动。
故,特写被誉为“艺术品”。
三、特写的特点
除了新闻作品的共性(真实性、公开性和时效性)以外,特写还具有以下特点:
1、截取横断面
特写无需反映人物或事件的全貌,只需抓住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细节加以认真描绘。
2、评论性
特写中,作者可以适当融进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使读者对事实的认识得以升华。如《梦碎雅典》的最后一节“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这是一句点题的话,是作者直接站出来发表的评论。
3、文学性
在保证事件的真实、客观的前提下,特写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描写景物、场面和人物形象。
对人物的描写,多用白描,重点突出人物的内在性格,揭示内心世界;
对场景的描写,常常抓住有特点的细节进行具体、形象地描写,为表现主题服务。
4、结构的灵活性
特写的撰写,真的可以说是“文无定法”,变化无穷。
四、特写的种类
主要有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两大类
五、例举新闻特写
例一 (人物特写) 特殊的捐赠 子彬昌
下午3点刚过,门厅接待捐款的刘云杰老师告诉我:“王镜师傅又来了!”在场的人心里都一阵高兴,我撂下手头工作赶忙走到前厅:“大冷的天,这么远您怎么来了?”我问。他迎过来,右手拿着200块钱一扬:“这不,我把这钱捐了。”王镜——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黄杉木店周转房、捡破烂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万元的退休老工人。今天出现在我眼前的王镜老人,无论从脸色上,还是穿着上,都和以往来时大不一样了: 他的脸黑中透出红润,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黄色新工作罩裤,足下一双黑色包头胶底棉鞋,显得干净利落。我请老人坐下,没等我问寒问暖,他就满脸堆笑地说:“这不,人家知道我困难,给我寄来200块钱,好人哪!我怎么能要人家的钱呢?”我接过话茬:“你节衣缩食,捡破烂把1万元都捐了,这200块钱人家给您,您留下用也是应该的。”老人立即反驳道:“不能!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费我足够用了,还是捐给希望工程,给贫困山区办教育吧。”说着,他转过脸对刘老师说:“你一定要写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据给他寄去,好好谢谢人家。这情我领了。”“我琢磨,退回去也太不尽人情。可我又不能要,还是给希望工程,顶好!”我一边聆听,一边凑过去接过老人手中的一个信封,那上面写着:河南洛阳一拖公司油泵厂安环科高防。我明白了,这200块钱就是素不相识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国青年报1994年 12月19日刊登的《黄杉木店陋室铭》后汇给王境老人的。
这就是数天前发生在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的一幕动人情景。
例二 (场景特写)
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本报通讯员 刘柱石
3月12日下午3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湖南省吉首市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能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室里,端坐着全市4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将通过闭卷考试获得任职“科技资格”。
主考官: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宋友达和副市长胡德敏。
主监考:市委组织部长。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题目《农业综合技术测验题》,涉及本地主要农作物、林果业及养殖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担任考务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郭老师对笔者说:“试题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是培训过的知识。”
3点15分,考生开始答卷。考场上格外肃静,只听见沙沙的答卷声。担任监考员的市委组织部两位副部长,目光不停地扫视着,有两名考生刚一交头接耳,便被提出警告。4点过后,便有考生交卷,郭老师浏览几份试卷后告诉笔者,考得好的能得90多分。
考试结束后,笔者在考场采访了宋副书记和胡副市长,他们说,市委、市政府采取考“科技资格”的办法,“逼”乡镇领导带头学农业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实际本领。市委组织部长告诉笔者:“市委、市政府将张榜公布这次考试成绩,并奖励成绩优秀者;对考试成绩不及格的,限期补考,再不及格者,将采取一定的组织措施。没有‘科技资格’,就不能胜任乡镇领导。这样的考试,今后我们每年都要进行。” |